池寒鸥自卧,巢冷燕催归。
檐花沾已久,稍欲堕人衣。
这首诗描绘了细雨绵绵、轻云低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中自然界的生动画面。
首句“细雨连阡陌”,描绘了细雨弥漫在田野间,仿佛与大地紧密相连的景象,展现出雨的细腻与广阔。接着,“轻云湿不飞”一句,通过轻云被雨水浸润却无法飘动的状态,进一步渲染了雨势之大,同时也暗示了空气的湿润与沉闷。
“池寒鸥自卧,巢冷燕催归”两句,将视角转向水边与空中,寒气使得池中的鸥鸟懒洋洋地卧于水面,而巢穴中燕子则因寒冷催促着归巢,形象地表现了雨天的寒冷与自然界的反应。
“惨澹疑沈树,飘萧忽近帏”两句,通过“惨淡”与“疑沈”的描述,营造了一种阴郁的氛围,似乎树木都沉浸在雨中,难以分辨。而“飘萧忽近帏”则描绘了风声与雨声交织,仿佛接近帘幕,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与听觉效果。
最后,“檐花沾已久,稍欲堕人衣”两句,将视线引向屋檐,雨滴长时间附着在屋檐上,渐渐地,雨珠开始滴落,甚至能沾湿人的衣物。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雨势之大,也让人感受到雨的持续与无情。
整首诗通过对雨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与审美情趣,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归去是明朝,多应趁早朝。
虽然邻邑近,亦似客程遥。
村社酒三杓,山家水一瓢。
吟边如得句,共语在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