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龙衔照,宜将月并看。
树底宵疑昼,风前泪不乾。
这首明代诗人王禹声的《咏烛效齐梁体分寒字》描绘了一幅夜晚烛光下的景象。首句“乍见龙衔照”以龙的形象比喻烛火的明亮,犹如龙吐出的光芒,生动展现了烛火的辉煌。次句“宜将月并看”,强调了烛光与月亮相映成趣,增添了诗意。
“树底宵疑昼”写出了烛光之亮,仿佛将黑夜变成了白昼,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光影效果。接着,“风前泪不乾”则借烛泪寓意情感,即使在风中,烛泪也难以干涸,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检书烧渐短”描绘了读书人在烛光下翻阅书籍的情景,随着烛火慢慢燃烧,书页也在减少,寓意时光流逝。而“刻韵和应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感慨,可能是在感叹灵感枯竭,难以写出佳句。
最后两句“流萤暗中度,秪觉画屏寒”,通过萤火虫在暗夜中的飞舞,进一步衬托出烛光的微弱,同时也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让人感觉到画屏之外的寒意,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烛光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情境,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