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上 元 过 祥 符 僧 可 久 房 ,萧 然 无 灯 火 宋 /苏 轼 门 前 歌 舞 斗 分 朋 ,一 室 清 风 冷 欲 冰 。不 把 琉 璃 闲 照 佛 ,始 知 无 尽 本 无 灯 。
- 注释
- 歌舞:欢乐的歌舞活动。
斗分朋:互相竞争,结成朋党。
清风:寒冷而清澈的风。
冷欲冰:形容极度寒冷。
琉璃:一种透明的宝石,这里比喻明亮的事物。
照佛:照亮佛像。
无尽:无穷无尽,指智慧或道理。
本无灯: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外在的指引,而是内心的觉悟。
- 翻译
- 门外的人们在尽情歌舞,争斗成群,室内却只有清冷的风,仿佛寒冰一般。
他们并不随意地用琉璃照亮佛像,这时才明白,无尽的智慧并非来自外物,而是内在的明灯。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夜晚场景。开头两句“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描述了一种鲜明对比:门外的喧嚣与室内的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仿佛时间在这里被拉长,空间也被深化。
第三句“不把琉璃闲照佛”中的“琉璃”指的是寺庙中常用的青绿色玻璃或宝石,用来装饰佛像。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气氛,似乎连佛前也不需要灯火。
最后一句“始知无尽本无灯”则点出了主题:在这无尽的黑暗中,原来不需要任何光明。这不仅是对物理世界的一种观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禅理,指的是心灵深处的觉悟,不必依赖外物即可达到内心的明亮。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精妙的意象,展现了苏轼特有的超脱与宁静之美,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陶九成湖石芙蓉图
金飙剪刻明江水,玉露淋漓半酣里。
不胜秋色染裳衣,迟莫天涯徒自喜。
昔人曾比五老峰,看来峰石何曾似。
花自荧荧石齿齿,村妇颦眉向西子。
故多绣褥艳豪门,枝叶纷纭针线死。
青春谁共无泥滓,只有中州魏家紫。
塞鸿社燕那停趾,相慕容华各千里。
送王德辅奏事京师
论交浅与深,何在相逢早。
此心倘未宣,比邻或空老。
我家本卢乡,君来从鸟道。
俱生正统末,宦学余草草。
前沾数年禄,政拙阳城考。
不遇舍骊黄,中肠曷倾倒。
萧萧如病柏,冰霜但能保。
巍巍奏高山,子去琴安抱。
西成江涨平,北驾风烟浩。
此惟谒帝宸,重门森翠葆。
同年盛鸳鸯,游扬互称好。
环滁卿月秋,休衙迹如扫。
弃掷扶桑鞭,西榆日增皓。
恻君情欠佳,以未添丁恼。
明年充贺宾,金陵拜丘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