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萝摇石月,夕鸟下汀烟。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莱子(lái zǐ)的意思:指人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不思进取。
论文(lùn wén)的意思:
[释义]
(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构成]
偏正式:论(文
[例句]
撰写学术论文。(作宾语)曲水(qǔ shuǐ)的意思:曲水,指水流弯曲蜿蜒的样子。
深山(shēn shān)的意思:指远离尘嚣、人迹罕至的山区。
时时(shí shí)的意思:不断、一直、时常
十年(shí nián)的意思:指时间长久,表示时间的长短。
文友(wén yǒu)的意思:指志趣相投、彼此交心的朋友。
衔杯(xián bēi)的意思:指饮酒时举杯,表示敬酒或祝酒。
子服(zǐ fú)的意思:指孩子穿着成人的衣服,形容孩子过早地承担成人的责任或行为不合适。
汶阳田(wèn yáng tián)的意思:指对土地的利用不当,导致农田荒芜,无法耕种。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梅在深山中与好友石汀王先生相聚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
首句“十年莱子服,数口汶阳田”描述了诗人过去十年的隐居生活,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日子,与世隔绝,远离尘嚣。莱子服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粗布衣裳,汶阳田则暗示了诗人拥有的一小片田园,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自足。
接下来,“荷筱深山里,衔杯曲水前”两句,画面感十足。荷筱,可能是竹子或某种植物,诗人置身于深山之中,手持酒杯,面对蜿蜒曲折的溪流,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酒的醇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氛围。
“春萝摇石月,夕鸟下汀烟”描绘了一幅春夜图景。春日的藤萝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与月色融为一体;傍晚时分,归巢的鸟儿在烟雾缭绕的河岸上落下,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静谧。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平和。
最后,“最是论文友,时时诣郑玄”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石汀王先生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共同的学术追求。这里的“郑玄”可能是指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常被用来代指学问渊博的朋友。诗句表明,与好友相聚讨论学问,是诗人生活中最为珍视的部分,体现了文人之间的精神交流与相互启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好友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和学术交流的生活态度,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南阳道中作
登郢属岁阴,及宛懵所适。
复闻东汉主,遗此南都迹。
佳气蔼厥初,霸图纷在昔。
兹邦称贵近,与世尝薰赫。
遭遇感风云,变衰空草泽。
不识邓公树,犹传阴后石。
驱马历闉阇,荆榛翳阡陌。
事去物无象,感来心不怿。
怀古对穷秋,兴言伤远客。
眇默遵岐路,辛勤弊行役。
云雁号相呼,林麇走自索。
顾忆徇书剑,未尝安枕席。
岂暇墨突黔,空持辽豕白。
迷复期非远,归欤赏农隙。
送杨道士往天台
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
行应松子化,留与世人传。
此地烟波远,何时羽驾旋?
当须一把袂,城郭共依然。
陪游凤皇台献诗
嵯峨压洪泉,岝峉撑碧落。
宜哉秦始皇,不驱亦不凿。
上有布政台,八顾背城郭。
山蹙龙虎健,水黑螭蜃作。白虹欲吞人,赤骥相?㩧。
画栋泥金碧,石路盘硗埆。
倒挂哭月猿,危立思天鹤。
凿池养蛟龙,栽桐栖鸑鷟。
梁间燕教雏,石罅蛇悬壳。
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
日晚严城鼓,风来萧寺铎。
扫地驱尘埃,剪蒿除鸟雀。
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
贞竹无盛衰,媚柳先摇落。
尘飞景阳井,草合临春阁。
芙蓉如佳人,回首似调谑。
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
夜半鼠窸窣,天阴鬼敲啄。
松孤不易立,石丑难安著。
自怜啄木鸟,去蠹终不错。
晚风吹梧桐,树头鸣嚗嚗。
峨峨江令石,青苔何淡薄。
不话兴亡事,举首思眇邈。
吁哉未到此,褊劣同尺蠖。
笼鹤羡凫毛,猛虎爱蜗角。
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
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
风云偶不来,寰宇销一略。
我欲烹长鲸,四海为鼎镬。
我欲取大鹏,天地为矰缴。
安得生羽翰,雄飞上寥廓。
《陪游凤皇台献诗》【唐·宋齐丘】嵯峨压洪泉,岝峉撑碧落。宜哉秦始皇,不驱亦不凿。上有布政台,八顾背城郭。山蹙龙虎健,水黑螭蜃作。白虹欲吞人,赤骥相?㩧。画栋泥金碧,石路盘硗埆。倒挂哭月猿,危立思天鹤。凿池养蛟龙,栽桐栖鸑鷟。梁间燕教雏,石罅蛇悬壳。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日晚严城鼓,风来萧寺铎。扫地驱尘埃,剪蒿除鸟雀。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贞竹无盛衰,媚柳先摇落。尘飞景阳井,草合临春阁。芙蓉如佳人,回首似调谑。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夜半鼠窸窣,天阴鬼敲啄。松孤不易立,石丑难安著。自怜啄木鸟,去蠹终不错。晚风吹梧桐,树头鸣嚗嚗。峨峨江令石,青苔何淡薄。不话兴亡事,举首思眇邈。吁哉未到此,褊劣同尺蠖。笼鹤羡凫毛,猛虎爱蜗角。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风云偶不来,寰宇销一略。我欲烹长鲸,四海为鼎镬。我欲取大鹏,天地为矰缴。安得生羽翰,雄飞上寥廓。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80767c68b32401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