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爨下琴》全文
-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题爨下琴》。诗中通过“焦尾”与“中郎赏”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琴音千年不绝的感慨。
“不有焦尾人,谁知中郎赏。”这里,“焦尾人”指的是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邕,他因在一次火灾中救出了一根烧焦的桐木,后用此木制成的琴,声音异常美妙。而“中郎赏”则暗指蔡邕的儿子蔡文姬,她精通音律,对父亲的琴艺极为赞赏。这两句诗通过典故的引用,强调了琴音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所以琴上丝,千秋发哀响。”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将琴比作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情感的载体,即便经过千年,那哀婉悠扬的琴声依然能够触动人心,传递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焦尾琴”这一独特乐器的描绘,以及对蔡邕父子故事的巧妙引用,不仅展现了琴艺的高超,更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与怀念,以及对艺术永恒魅力的赞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