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峡石舟中望宣城作》
《峡石舟中望宣城作》全文
明 / 李先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长薄芳洲,支江绕郡流。

潭烟宛陵夕,山雨敬亭秋。

溜急知湖口,林喧指渡头

依稀沙渚上,人吏行舟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长薄(cháng báo)的意思:指长和短、粗和细、厚和薄等相对的事物。

渡头(dù tóu)的意思:渡头是指河流或水域的边缘,也可以指渡口的一端。在成语中,渡头比喻事情的关键时刻或转折点。

芳洲(fāng zhōu)的意思:指美丽的地方或环境

溜急(liū jí)的意思:形容非常急迫,迫不及待。

人吏(rén lì)的意思:指官员或工作人员。

沙渚(shā zhǔ)的意思:指沙地和岛屿,比喻边远偏僻的地方。

行舟(xíng zhōu)的意思:指人生旅途中努力向前的行动。

依稀(yī xī)的意思:模糊地看到或记得,不清晰或不确切地知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峡石之中,远眺宣城的景象。开篇“长薄带芳洲,支江绕郡流”,以轻盈之笔勾勒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水乡风光,薄雾轻笼的岸边与芳草萋萋的小洲相映成趣,支流潺潺环绕着郡城缓缓流淌,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

接着,“潭烟宛陵夕,山雨敬亭秋”两句,将视线转向傍晚时分的潭面与秋天的山峦,夕阳余晖洒在潭面上,烟波浩渺,山间偶有细雨飘落,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和凉意。宛陵和敬亭,均为地名,此处借以点明地点,并通过时间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时空流转的美感。

“溜急知湖口,林喧指渡头”则进一步描绘了水流湍急的湖口景象以及渡口的热闹场景。急流激荡,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林间的喧嚣,则是渡口繁忙生活的写照,人声鼎沸,舟楫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最后,“依稀沙渚上,人吏待行舟”将视角拉回至沙洲之上,描绘了一幅等待船只到来的场景。人吏们或站或坐,耐心地等待着船只的到来,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地方官民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诗人对人间烟火气的关注与描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节的深刻体悟,既描绘了壮丽的山水风光,又捕捉了平凡生活中的温馨与忙碌,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画面感的佳作。

作者介绍

李先芳
朝代:明

(1511—1594)明湖北监利人,寄籍山东濮州李庄(今李进士堂镇),字伯承,号北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新喻知县,迁刑部郎中,改尚宝司丞,升少卿。降亳州同知,迁宁国府同知,以言官抨击罢。自负才名,多所傲睨。谙晓音律,尤妙琵琶。壮年罢官,优游林下,享文酒声伎之奉四十余年。中进士前,诗名已著。以出为外吏,故不在李攀龙等七子之列,晚年语此,每愤懑不已。有《读诗私记》、《江右诗稿》、《李氏山房诗选》。
猜你喜欢

戊申贱辰辱父执陈薛谢三先生并持觞至三先生二百四十岁酒力步履如常人老父喜三先生来病辄起留款三日乃游凤凰台登舟别小子漫赋四绝为谢·其三

寿星二百还右四,中有仙人并吾翁。

喜狎凤皇瞻紫气,登台犹共赋雄风。

(0)

哭怀林·其二

年少才情亦可跨,暂时不见即天涯。

何当弃我先归去,化作楚云散作霞。

(0)

踏莎行.苦雨

云暗沈山,风寒搅树。丛篁低戛和烟语。

丙丁帖子画成空,蕉窗又听连宵雨。

销暑何人,占晴无据。未秋已自含秋绪。

江流常笑北来无,分明屋似临江住。

(0)

疏影

东风轻薄。把名园处处,卷地吹落。

怕上高楼,千点愁人,一片花飞减却。

杜鹃促送韶光去,欲驻景、恨无良药。

只凄凉、语燕重来,闯入水晶帘箔。

莫说当年韵事,怅风景不远,春梦如昨。

无处追寻,空对尊前,满眼绿云帘幕。

丝丝纵有垂杨线,系不住,萍飘絮泊。

但沈吟、排日芳醪,移就水边清酌。

(0)

玉京谣

已是看春去,鸿爪迷离,意共东皇懒。

唤苦啼鹃,声声空进哀怨。

恁夕阳、燕子归来,只冷落、谁家庭院。

残红满,楼台帘幕,黄昏寻遍。

谁教咫尺如天,远蓦相逢,又愁牵泪溅。

细细宵长,朦胧幽梦难唤。

听隔窗、密雨丝丝,到枕畔、将魂同绾。

镇长见,莫任罡风吹断。

(0)

念奴娇.题把卷凝眺图

重门深锁,甚厌厌不似,钿车清俊。

应觉聪明无地托,佔我蟫鱼身分。

绮恨黏春,秾愁驻梦,惯泼闲金粉。

才情天厌,劝卿文字休近。

拼得对酒当歌,华年欢遣,郁郁安能忍。

一眺沈吟如我倦,百折芳心难问。

病蟀凄嘘,凉蟾寂照,帘卷西风紧。

也应惊念,友人同此幽困。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刘清之 冯桂芬 唐文治 佛图澄 曹叔远 陈东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