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
何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
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
这首诗以禅宗的问答形式展开,探讨了虚实、存在与非存在、因果与涅槃等深刻哲学议题。首句“虚空问万像”,以虚空自问万物,寓意着对世间万象本质的探求。万像之答,暗示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又非实体所固有,体现了佛学中“空”的概念。
“何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一句,提出疑问:谁能够真正理解这深奥的道理?这里以“木叉丱角童”象征初学者或寻求真理的探索者,强调了悟道之路的艰难与普遍性。
“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则进一步阐述了“空”的思想,即所谓的存在并非永恒不变,而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存在绝对的实体。同时,也暗示了事物的消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循环观念。
“涅盘偿债义,一性更无殊”最后两句,点明了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境界的意义,即偿还前世的因果债务,实现心灵的解脱。涅槃被视为最终的归宿,意味着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一种纯净、无分别的状态。这里的“一性更无殊”强调了涅槃境地的统一性和普遍性,所有众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对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它不仅富有哲理,也蕴含着对个体自我超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