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历阳守张仲智观梅五首·其三》
《和历阳守张仲智观梅五首·其三》全文
宋 / 王之道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谁似樊侯哲且明,解将勋业中兴

自怜汨没毛锥子,空对东风使能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东风(dōng fēng)的意思:东风是指从东方吹来的风,引申为春风,也比喻好消息、繁荣的前兆。

风咏(fēng yǒng)的意思:用风的声音来歌颂、赞美。

毛锥(máo zhuī)的意思:指极小、极细的东西。

使能(shǐ néng)的意思:使得某个事物能够正常运行或发挥作用。

勋业(xūn yè)的意思:指功勋卓著的事业或业绩。

中兴(zhōng xīng)的意思:指国家、民族或组织在困难时期经历挫折后重新崛起,兴盛发展的意思。

锥子(zhuī zǐ)的意思:指尖尖的东西,也比喻尖锐的批评或警告。

自怜(zì lián)的意思:自己可怜,对自己感到怜悯或同情。

毛锥子(máo zhuī zǐ)的意思:形容事物极其细小或微不足道。

翻译
谁能比得上樊侯这样明智且有功绩,他辅佐国家复兴
我自叹才华被埋没,如同闲置的毛笔,只能对着东风感叹自己的才能
注释
樊侯哲且明:樊侯:指樊哙,这里借指有才智且功勋卓著的人。哲:明智。且:并且。明:明理、明智。
勋业佐中兴:勋业:功绩。佐:辅助。中兴:国家由衰落走向振兴。
汨没毛锥子:汨没:埋没。毛锥子:比喻文人手中的笔,这里代指诗人的才华。
空对东风咏使能:空:徒然。咏使能:赞叹自己的才能。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也暗示机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所作,名为《和历阳守张仲智观梅五首(其三)》。诗中通过樊侯的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物的追求与赞美。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句“谁似樊侯哲且明”,以樊侯为比喻,描绘出一个既有智慧又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物的向往与尊崇。樊侯在古代典籍中通常被塑造成理想的贤者形象,因此这里提及樊侯,不仅是对其智慧的肯定,也是对其品德的赞颂。

次句“解将勋业佐中兴”,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理想人物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辅助君主完成复兴大业的情形。这句话既强调了樊侯哲明,更凸显了其作为一位能人之才,在关键时刻能够施展抱负的重要性。

第三句“自怜汨没毛锥子”,则表达了一种自我感慨。诗人通过对古代贤者樊侯的赞美,转而反思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如同被埋没的毛锥一般微不足道。这不仅是作者个人才华被埋没的哀叹,也映射出时代对人才的忽视。

末句“空对东风咏使能”,则是在这种自我感慨中,诗人只能对着春天的东风,发表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这里的“空对”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诗人虽有满腔的才情,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只能向自然界倾诉。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樊侯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人物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才能被埋没的哀愁。诗中不仅有对古代贤者的赞美,更有作者个人的自我反思与时代背景下的无奈情绪。

作者介绍
王之道

王之道
朝代:宋   籍贯:庐州濡须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猜你喜欢

禅房十事.钵盂

做处全无渗漏,用时开口向天。

尽大地人饫饱,只图个不知恩。

(0)

题秋堂四兰·其三雨

纷披佩玉,仆委苔痕。檐花写恨,难拈楚魂。

(0)

靠布袋看髑髅不开口笑赞

笑不露唇,见不透脱。

布袋靠得虽牢,髑髅枯眼再活。

若要活奉化,肚肠尽情拈却。

(0)

跋禅会图

禅既强名,会亦妄立。一火无知,打棚杂剧。

百样乔妆诳世人,千般怪语瞒天日。

若是本色行家,不打这般鼓笛。

画影图形转弗堪,丛林千古成狼籍。

不狼籍,留与仁禅遮破壁。

(0)

赋梅

雪边春信到衡茅,谁遣梅兄慰寂寥。

秀气一枝抽嫩玉,寒英五叶剪生绡。

月移疏影窗前挂,风递清香竹外飘。

几许吟魂招不返,急催兰弟读离骚。

(0)

偈颂一百零四首·其一○五

地上翻瓢,眉间挂剑。古道虽微,恶声难掩。

穷则通,通则变。

倒跨杨岐三脚驴,踏破山前祖父田园,一片两片,四五六七片。

(0)
诗词分类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诗人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陈洵 释广闻 申佳允 程通 许月卿 孟洋 赵汝燧 董俞 陶弼 梁兰 方千里 刘跂 释行海 王阮 释月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