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仲山先生归佳城得挽歌四绝送之(其三)》。诗中以宝界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玉树环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然而,这种美好却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因为人们在享受这份宁静的同时,也意识到美好终将逝去,引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宝界山头玉万枝”,开篇即以宝界山为象征,山头覆盖着千千万万的玉树,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寓意着高洁与纯净。这里的“玉”不仅指物质上的珍贵,更蕴含着精神层面的高雅与纯洁。
“人忘物在转成悲”,随着人们的沉浸于这美景之中,渐渐忘记了外界的喧嚣与烦恼,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安宁。然而,这种忘我状态背后,却暗含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悲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不可持续,这种认知引发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相逢莫叹风流尽,留得王维画里诗。”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劝慰友人,即使风流不再,但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可以永恒。他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画与诗,意在强调艺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瞬间的美好转化为永恒的艺术作品,供后人欣赏与怀念。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试图为逝去的美好寻找一种持久的存在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与美好时光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美的独特理解。它不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是对生命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深刻探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司马晋州待制哀辞
志古流难合,谈高道自明。
风波志恩分,针石尽交情。
让节蒙知厚,华班绝绮荣。
贱生怀感遇,当路假晶荧。
累次青油幕,中间白玉京。
吏文容议缓,邦事恤言轻。
自此嗟流梗,何期苦见兵。
塞垣心易动,漳浦信弥惊。
玉蕊悲无验,金台望忽倾。
岁阑云惨淡,天迥泪纵横。
世有真忠亮,今亡至直清。
旧僚知葬日,投此吊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