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恭和皇祖览淮黄诗韵》
《恭和皇祖览淮黄诗韵》全文
清 / 弘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竹箭东流川气黄,清淮交汇癸壬方。

六巡劳已所无逸一念勤民如视伤。

休息恒关足衣食,赈蠲敢靳救灾荒。

宣防前岁心犹惕,即看洪波沸泆汤。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川气(chuān qì)的意思:指人的气质、气度或者国家的风貌、领导风格等具有川流不息、浩然大气的特点。

东流(dōng liú)的意思:指水向东流动,比喻事物顺利发展或人才向有权势的地方集中。

洪波(hóng bō)的意思:形容声势浩大,声音高亢。

交汇(jiāo huì)的意思:指不同的东西或者人汇集在一起。

救灾(jiù zāi)的意思:指抢救灾难中的人民,帮助受灾者渡过困难。

流川(liú chuān)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形势变化迅速。

前岁(qián suì)的意思:指上一年,前一年

勤民(qín mín)的意思:勤奋为民众服务。

清淮(qīng huái)的意思:指清澈明亮的水,比喻人的心地纯洁无私。

无逸(wú yì)的意思:没有安逸,指没有闲暇、没有安闲的时光。

休息(xiū xī)的意思:停止工作或活动,放松身心,恢复体力。

宣防(xuān fáng)的意思:宣扬和防守

衣食(yī shí)的意思:指衣服和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一念(yī niàn)的意思:一念指的是一瞬间的念头或想法。

灾荒(zāi huāng)的意思:指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大规模灾难和饥荒。

足衣(zú yī)的意思:足够的衣物,形容衣物充足。

鉴赏

此诗以“恭和皇祖览淮黄诗韵”为题,出自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之手。全诗通过对淮河黄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首句“竹箭东流川气黄”,以竹箭喻水流,形象地描绘了淮河黄水东流的景象,同时“川气黄”三字巧妙地将水色与情感相融合,暗含了对水患的担忧。接下来,“清淮交汇癸壬方”一句,点明了淮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水利系统中的重要性。

“六巡劳已所无逸,一念勤民如视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通过“六巡”、“无逸”、“一念”、“勤民”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国家治理的严谨态度。

“休息恒关足衣食,赈蠲敢靳救灾荒”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通过“休息”、“足衣食”、“赈蠲”、“救灾荒”等词,强调了保障民众基本生活需求、及时救助灾民的重要性。

最后,“宣防前岁心犹惕,即看洪波沸泆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一年防洪工作的警觉与对当前洪水可能带来的威胁的忧虑。通过“宣防”、“前岁”、“洪波”、“沸泆汤”等词,生动描绘了洪水泛滥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关注。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民本思想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现实意义的佳作。

作者介绍
弘历

弘历
朝代:清

猜你喜欢

上巳

上巳陪游骑,城南俯落晖。

溪山俱可爱,花木自相依。

佳节虽行乐,他邦未得归。

兰亭应禊饮,回首白云飞。

(0)

寄常父

历城未到已尝闻,文綵鱼盐市不贫。

千里山川齐故地,百年风俗舜遗民。

泉声滑滑长如雨,海气昏昏晚得春。

北渚环波皆好景,为兄诗笔长精神。

(0)

养虎

西邻养虎已被齧,东邻养虎计何拙。

哺之既久爪牙强,定看一日难羁绁。

寄语东邻宜早图,野心变态在须臾。

壮士匣中有神剑,欲斩虎头君许无。

(0)

思正挈家游张氏园有诗俾余次韵

邦人莫讶气如虹,生长皇家富贵丛。

陶写年华樽俎外,吟哦风物笑谈中。

伶伦奏曲千般巧,锦綵缠头一样红。

琴瑟献酬还可乐,牵衣儿女复相同。

(0)

李荣期秀才杞菊轩

草木助盘餐,纷纷固多品。

精英唯竹萌,香软独楮菌。

杞菊于其间,甘清有馀韵。

达人忘口体,道德自滋润。

天随与东坡,风味实相近。

穷通均一致,了不见喜愠。

春苗共采撷,秋英配兰纫。

后先属文词,金声而玉振。

李子妙穷经,屡遭有司摈。

奔军未云怯,再举当决阵。

开轩植杞菊,澹泊守定分。

回头语世俗,未用诮饥困。

二豪勉跻攀,孔圣故许进。

长卿亦何人,区区能慕蔺。

(0)

书申正己秀才所藏雀竹图后·其二

樊笼得食暂时优,身世经年类楚囚。

何似东阡与南陌,暖风晴日恣遨游。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徐锴 高力士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