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朽(bù xiǔ)的意思:永远不会消失或被遗忘的;永恒的
唱酬(chàng chóu)的意思:互相赞美,互相称赏。
车轴(chē zhóu)的意思:比喻一个事物的关键或重要部分。
大车(dà chē)的意思:指大型车辆或载重量大的车辆。
二公(èr gōng)的意思:指两个公职人员,也可指两个高官。
翻口(fān kǒu)的意思:指人说话不顾忌,直言不讳,毫不避讳。
挂名(guà míng)的意思:指在名义上担任某个职务或拥有某个身份,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履行相应的责任或承担相应的义务。
贯心(guàn xīn)的意思:直截了当地打动人心,深入人心
国家(guó jiā)的意思: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权组成的整体。
何有(hé yǒu)的意思:没有什么,没有的事
后世(hòu shì)的意思:指将来的世代或后代。
胡为(hú wéi)的意思:指胡乱行动,没有理由或目的。
户牖(hù yǒu)的意思:指房屋的门窗。也用来比喻人的眼睛。
徽纆(huī mò)的意思:指人的气质高尚,品德优良,举止文雅。
近道(jìn dào)的意思:近路;捷径
救时(jiù shí)的意思:指在关键时刻挽救危机,及时解决问题。
澜翻(lán fān)的意思:澜翻意指波浪翻滚、水势汹涌的景象,也用来比喻局势变动剧烈、形势急转直下。
廊庙(láng miào)的意思:指宽敞的庙宇或宫殿。
么么(me me)的意思:表示亲吻或表达爱意
美谈(měi tán)的意思:美好的谈话或赞美的言辞
爬剔(pá tī)的意思:形容人为了谋求私利而卑鄙地巴结、奉承别人。
青史(qīng shǐ)的意思:青史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或名声。
仁义(rén yi)的意思:仁义是指仁慈和公正的品质,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三叹(sān tàn)的意思:形容事物或境况非常可叹,令人感叹不已。
搔首(sāo shǒu)的意思:形容愤怒、焦虑或烦躁不安的样子。
绳纠(shéng jiū)的意思: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谁某(shuí mǒu)的意思:指不知道具体是哪个人或哪些人。
文人(wén rén)的意思:指有才学、有文化修养的人,多指文学界的人士。
无用(wú yòng)的意思:没有用处,没有价值,无效
姓字(xìng zì)的意思:姓氏、名字。
悬户(xuán hù)的意思:指家境贫寒,生活拮据,门前悬挂着空的门户。
掩卷(yǎn juàn)的意思:掩盖真相或隐藏事实
有益(yǒu yì)的意思:对于身心健康有好处或对于个人、社会有积极影响的。
宇宙(yǔ zhòu)的意思:形容某人或某物在某个领域内无人能及、无与伦比。
自绳(zì shéng)的意思:自绳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指的是自己给自己拴绳子,表示自己给自己设限或束缚自己。
-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洪希文的《读涑水司马公和金陵王半山烘虱》以讽刺的手法,探讨了文人雅士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诗中通过对比“文人”与“御寇近道翁”的行为,揭示了文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与选择。
首先,诗中提到“文人语多工”,意指文人擅长言辞,但是否真正能以实际行动影响社会,却值得怀疑。接着,诗人通过“徽纆自绳纠”、“啮虫至么么”等比喻,讽刺那些看似聪明伶俐,实则对社会问题束手无策的文人。他们虽能巧妙地运用语言,却无法像“御寇近道翁”那样,直接面对并解决问题。
“景略疏救时,袖此无用手”一句,借用了历史典故,暗喻真正的英雄能够及时出手拯救时局,而文人却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这进一步强调了文人在关键时刻的无力感。
“挂名青史中,遗笑传不朽”表达了对那些徒有虚名,最终只能成为笑柄的文人的讽刺。他们的名字或许会流传于后世,但留给后人的只有嘲笑。
最后,“后世为美谈,姓字记谁某”指出,尽管这些文人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但真正被记住的,却是那些敢于行动、有所作为的人。这不仅是对前文讽刺的总结,也是对积极行动者的一种肯定。
“二公廊庙资,力可扶宇宙”是对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的赞美,他们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如何唱酬间,爬剔便絮垢”则批评了文人间的唱和应酬,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表面的文雅,实际上是对社会问题的回避。
“仁义虱其官,有益国家不?”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文人是否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名声与地位?
“三叹《商君书》,掩卷重搔首”以《商君书》为例,再次强调了文人在社会变革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商鞅的主张强调法治与效率,诗人似乎在暗示,文人应当学习商鞅的精神,不仅关注文字之美,更应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文人角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直接触及,展现了作者对于文人责任与社会价值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一首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整个文人群体乃至所有知识分子的一次集体审视与挑战。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