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向秋涛射,祠斑夜涨侵。
祇有尖迎日,曾无柱影阴。
碑文(bēi wén)的意思:指刻在碑上的文字,也用来形容重要的文献资料或留存下来的重要信息。
波心(bō xīn)的意思:指人心起伏不定,变化无常。
登临(dēng lín)的意思:登上高处或高山,指登上高处以观赏美景或远望。
浮水(fú shuǐ)的意思:形容物体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比喻虚浮、不实在。
浮沉(fú ché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时而成功,时而失败,不稳定的状态。
九曲(jiǔ qǔ)的意思: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喷香(pèn xiāng)的意思:形容香气浓郁,散发出来的香味扑鼻而来。
三门(sān mén)的意思:指三个门派或三个门类。
上下(shàng xià)的意思:上下表示范围或顺序,上指高处、前者或前侧,下指低处、后者或后侧。
刷羽(shuā yǔ)的意思:指用刷子梳理羽毛,比喻整顿纠正,使之井然有序。
水面(shuǐ miàn)的意思:指水的表面,也用来比喻某个领域或范围的最基本或最底层的事物。
天形(tiān xíng)的意思:形状像天空一样广阔辽阔。
突兀(tū wù)的意思:形容突然出现或独立于周围环境之外,显得突出而不协调。
巍峨(wēi é)的意思:形容高大、雄伟壮观的样子。
文字(wén zì)的意思:指书面语言,也指文字的能力和技巧。
一柱(yī zhù)的意思:指支撑整个建筑物的柱子,比喻承担重任、支持大局的人或事物。
迎日(yíng rì)的意思:迎接旭日,象征新的开始或希望。
直至(zhí zhì)的意思:一直到;一直达到某个时间或状态。
至今(zhì jīn)的意思:指某一事物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示时间跨度长久。
追寻(zhuī xún)的意思:努力寻找、追求。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作,以“砥柱”为题,描绘了砥柱山的雄伟壮观与自然环境的壮丽景象。砥柱山,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奇观之一。
诗中开篇即以“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点明砥柱山的历史悠久,自大禹治水以来,它便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更迭。接下来,“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砥柱山独立于黄河之上的独特风貌,仿佛一根巨柱深深扎入波涛之中,既孤独又坚定。
“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则进一步展现了砥柱山的险峻与深邃,其山顶似乎能压住三门峡的险要,而其根基却深深地延伸至九曲黄河的深处,形象地表现了砥柱山的雄伟与深厚底蕴。
“拄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两句,通过“拄天”和“逐浪”的对比,展现了砥柱山既挺拔直立,又随波逐流的动态美,赋予了山体以生命力。
“岸向秋涛射,祠斑夜涨侵”描绘了砥柱山周边的自然景观,秋日的黄河波涛汹涌,岸边似乎被波涛所射;夜晚,祠庙的斑驳痕迹在涨潮中被侵蚀,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喷香龙上下,刷羽鸟登临”则通过想象中的龙与鸟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砥柱山的自然生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祇有尖迎日,曾无柱影阴”两句,以日出时分的阳光直射砥柱山尖端,而山下却无阴影,巧妙地表现了砥柱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与自然现象。
整首诗通过对砥柱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我本山中人,樵歌紫阳雪。
攀桂游文场,观潮渡江浙。
自惭驽钝质,鞭策殊汗血。
胜地屡登临,蟾光几圆缺。
煮石惊羊群,汲泉分雀舌。
箪瓢常晏如,粱肉厌饕餮。
早岁际升平,壮怀弥激烈。
中年罹忧患,空负持宪节。
孤桐韵逾清,野鹤心更洁。
君爱秋萤飞,乍明还易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