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孔 子 庙 震 宋 /梅 尧 臣 霹 雳 下 虚 殿 ,破 楹 非 梦 凶 。昔 尝 瞻 画 衮 ,今 实 见 升 龙 。隐 隐 雷 声 散 ,疏 疏 雾 气 从 。予 知 仲 尼 庙 ,不 是 蓄 乖 慵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乖慵(guāi yōng)的意思:形容人慵懒、不活泼。
霹雳(pī lì)的意思:形容声音极大、极响。
升龙(shēng lóng)的意思:指龙腾飞升,比喻人或事物发展迅速,势头强盛。
实见(shí jiàn)的意思:亲眼所见,真实可信。
疏疏(shū shū)的意思:稀疏、不密集;不紧密、不严密。
雾气(wù qì)的意思:指雾气弥漫,视线模糊不清的状态。
隐隐(yǐn yǐn)的意思:隐隐指的是模糊、朦胧、不明显的状态。
予知(yǔ zhī)的意思:事先知道或预测到。
仲尼(zhòng ní)的意思:指孔子,也可用来形容有德行的人。
- 注释
- 霹雳:惊雷。
虚殿:空荡的宫殿。
破楹:断裂的屋梁。
梦凶:噩梦中的景象。
昔尝:过去曾。
瞻画衮:瞻仰描绘龙袍的画卷。
升龙:真龙升天。
隐隐:隐约。
雷声散:雷声消散。
疏疏:稀疏。
雾气:雾气。
予知:我明白。
仲尼庙:孔子庙。
蓄乖慵:藏匿着乖张懒惰之人。
- 翻译
- 惊雷震动空荡的宫殿,断裂的屋梁并非噩梦中的景象。
过去曾瞻仰描绘龙袍的画卷,如今亲眼目睹真龙升天。
隐约的雷声渐渐消散,稀疏的雾气随风而来。
我明白这孔子庙,并非藏匿着乖张懒惰之人。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孔子庙震》,描绘了在孔子庙中经历一场雷电震动的场景。首句"霹雳下虚殿"形象地写出雷声之大,仿佛直接击中空旷的庙宇,暗示着不寻常的事件发生。"破楹非梦凶"进一步强调这不是梦境中的幻象,而是现实中的灾难。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回忆起过去在庙中看到的绘有龙纹的礼服(衮),与眼前雷电中的景象形成对比,似乎雷电带来了某种象征意义,如龙腾升天,预示着变革或神圣力量的显现。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描绘了雷电过后,声音渐远,雾气弥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诗人借此表达对孔子庙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感慨。
最后两句"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诗人确认这并非孔子庙的过错,而是自然现象,暗含对庙宇的尊敬和对孔子精神的坚守,认为即使面临这样的震动,孔子的精神依然不改其正直和勤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雷电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也寓含了对孔子及其精神的敬仰和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别岭南熊判官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
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
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
三学山夜看圣灯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
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
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
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證六通。
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荅黎士曹黎生前适越后之楚
楚木纷如麻,高松自孤直。
愿得苦寒枝,与君比颜色。
故乡眇天末,羁旅沧江隅。
委质在忠信,苦心无变渝。
何繇表名义,赠君金辘轳。
何以美知才,投我悬黎珠。
遽为千里别,南风思越绝。
爱君随海鸥,倚棹宿沙月。
不栖恶木上,肯蹈巴蛇穴。
一上萧然峰,拟踪幽人辙。
晨兴独西望,郢水期溯沿。
夜到洞庭月,秋经云梦天。
黎生知吾道,此地不潸然。
欲寄楚人住,学拿渔子船。
奈何北风至,搅我窗中弦。
游子动归思,江蓠亦绵绵。
箧中封禅书,欲献无由缘。
岂乏晨风翼,翻飞到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