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埋洞口呼猿日,雪拥湖头放鹤时。
丛桂作花犹满砌,疏梅横萼迥当篱。
这首诗描绘了孤山宅在后西湖的独特景致与静谧氛围。诗人以“兀立中流四望奇”开篇,生动地展现了孤山在湖中的独特位置,四周景色奇异。接着,“谁开丈室枕涟漪”一句,巧妙地将孤山比作一座丈室,安详地依偎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意境。
“云埋洞口呼猿日,雪拥湖头放鹤时”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云埋洞口”的阴郁与“雪拥湖头”的清冷,反衬出孤山宅在特定时刻的静谧与和谐。猿猴在云雾缭绕的洞口呼唤,鹤在雪覆盖的湖边自由飞翔,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增添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丛桂作花犹满砌,疏梅横萼迥当篱”描绘了孤山宅周围四季常青的桂树与疏落有致的梅花,它们不仅为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更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居住空间的和谐共存。桂树的繁茂与梅花的疏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巧妙融合。
“凌风却月凭谁和,一树寒香入梦迟”最后两句,诗人以“凌风却月”象征孤山宅的高洁与超脱,表达了对孤山宅独特气质的赞美。同时,通过“凭谁和”与“入梦迟”,暗示了这种美好与高雅难以被完全理解或欣赏,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整首诗通过对孤山宅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憧憬。
劳苦天涯只自知,周南留滞岂胜悲。
八千里外神君垒,咫尺碑中幼妇辞。
去国勿惭成子母,归家犹幸引孙儿。
鲤庭十载今朝合,不是门闾独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