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来托吾屋,吾亦托人居。
可托何嫌陋,相安已胜初。
拓墙容乱草,分箧理残书。
这首诗《燕来》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描绘燕子与人的和谐共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燕来托吾屋”,开篇即以燕子的迁徙行为引入主题,形象地表达了燕子选择在诗人的居所筑巢,寄居其中的情景。接着,“吾亦托人居”一句,诗人以自谦之语回应,表示自己也愿意将自己的生活空间与他人共享,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可托何嫌陋,相安已胜初。”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态度,认为无论是燕子还是人都不必担心居住条件的简陋,只要彼此相安无事,就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期待。这种豁达的心态,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拓墙容乱草,分箧理残书。”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对居住环境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他允许墙壁上长满杂草,不刻意修剪,同时整理书箱中的旧书,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知识的积累。这一细节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最后,“几辈投林莽,东望海县墟。”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屋内,遥望远方,想象着群鸟飞向林莽深处,而自己则向东眺望,似乎在思考更广阔的世界。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远方和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燕来》诗通过燕子与人的互动,以及诗人对居住环境、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态度、文化传承以及对远方探索的深思。
趁弦琴客至,饯腊樽浮,还唤幽探。
不尽登临意,向青山影里,来话残年。
闲却寻常歌酒,山翠冷弥妍。
又馥馥寒香,岁阑清梦,早堕梅边。流连。
共忘返,且扫苔扪碣,拂石评泉。
容易年华换,只清愁未了,愁写银笺。
难得故乡俊侣,倚醉更酣眠。
判再约明朝,讨春还放乘兴船。
小宴神仙宅。坐苍茫、回廊曲折,高槐如幄。
海上荔支枝头杏,玉斗香斟云液。
爱雪藕、冰盘清洁。
卜筑山房成大隐,羡主人、潇洒能留客。
尽一日,花间酌。地偏心远无尘迹。
倒清樽、群贤咸集,骋怀游目。
西下夕阳云乍起,一霎电雷交作。
风过处、新凉如沐。
雨后沿阶芳草色,映冰绡雾縠衣裳碧。
归未晚,不须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