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何自逐,身则非牧。
雾濛濛兮水漰漰,谓兄无行兮兄行。
这首诗《倚楹操(其二)》由宋代诗人王令所作,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性与道德选择之间的深刻矛盾。
首句“亡羊奔奔”,以“亡羊”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的状态。接着,“岂不有邻”一句,提出疑问,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选择或邻居可以借鉴?这暗示了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往往陷入盲目追求,忽视了周围资源和可能的替代方案。
“子可闭门,亡羊不复”意味着如果能够自我反思,闭门静思,或许就能避免重蹈覆辙,不再失去。这里强调了自我反省和改变的重要性。
“去何自逐,身则非牧”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之所以会追逐错误的道路,是因为他本不是放牧之人,却误入歧途。这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应盲目追随他人,而应坚守自我。
接下来的“雾濛濛兮水漰漰,谓兄无行兮兄行”描绘了一幅迷雾笼罩、水流湍急的画面,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挑战。同时,诗人通过“谓兄无行兮兄行”表达了对兄长行为的质疑与批评,暗含了对道德标准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不忍一失于邻而忍失厥身”强调了在面对诱惑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以避免伤害到他人。然而,诗人随后提出,“虽然殒子之身兮,其亦如亡羊之邻”,即即使为了保护他人而牺牲自己,也如同那些因追逐错误而失去羊群的邻居一样,最终还是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在道德选择面前的复杂性。它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不仅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更要坚守自我,做出正确的决定。
宗炳旅衡岳,谢客游匡山。
西已隃荆巫,南欲窥松门。
寄托远氛杂,登陟穷攀援。
动操琴亦响,披榛屐恒穿。
通隐事不同,心惟寄巑岏。
吴生沉冥士,遗荣微尚存。
犊鼻何不有,垆异临邛鐏。
桔槔虽自持,灌非山阳园。
井灶久欲卜,枌榆犹未残。
家近轩辕宅,浮丘丹液寒。
三十六峰前,草堂筑高原。
绿筱苍雪磴,清泉白云坛。
贲岂待束帛,遁也宜丘樊。
傥遗鸾凰音,长啸将飞翻。
朗士何方至,东南喜得朋。
游燕宾馆筑,入洛客舟乘。
旧学传宗伯,名家出杜陵。
墅开金谷水,窗对玉壶冰。
丽句霞偏绮,清言月共澄。
大涡沧海倒,委羽白云升。
佩请羞焉敢,琼投报未能。
秋风怜去住,应记法堂灯。
汪子少年才莫匹,奉对丹墀期第一。
试令俄从通籍年,理人初遇分符日。
浙西大邑瀫江涯,八咏楼前几万家。
城临三洞山山雪,春过双溪树树花。
子也蕲黄士,国宝荆州记。
嘉鱼吴献臣,巴陵邓宗器。
名世千秋表钜公,起家百里为循吏。
何羡庞元蒋琬乎,召归可待锋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