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浓埋石色,沙滑带冰声。
万橹趋淮岸,孤云下角城。
这首诗描绘了宿迁山行的壮丽景色与诗人细腻的情感。首句“平绿低斜照”,以“平绿”形容山间草地的翠绿,而“低斜照”则描绘了夕阳柔和地洒在地面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接着,“危山向夕行”一句,将视角转向了傍晚时分的山峦,暗示着行进中的旅程即将进入更为幽深的环境。
“草浓埋石色,沙滑带冰声”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草丛的浓密不仅掩盖了石头的颜色,也暗示了环境的湿润与生机勃勃;而“沙滑带冰声”则可能是在描述经过结冰的沙地时发出的声响,或是远处冰川融水的声音,增添了旅途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万橹趋淮岸,孤云下角城”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千帆竞发,向着淮河岸边驶去,而孤云缓缓降落至城角,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阔,也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类活动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的敏锐。
最后,“马蹄知亦倦,踯躅起悲鸣”以马儿的疲惫和哀鸣作为收尾,既是对旅途劳顿的感慨,也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深刻反思。马儿的疲惫与悲鸣,或许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旅途艰辛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宿迁山行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赞颂和对旅途体验的深刻感悟。
八旬加二,荷君天垂祐,扶持老拙。
目送新来檐外燕,手拣好花轻折。
比似去年,十分强健,日看朱诗说。
篇三百五,岁前尽有披阅。
天教两子供官,一男留养,左右相娱悦。
五见孙枝三弄授,童冠参差袍笏。
四侍鳌峰,拿舟在即,次五今圆月。
曾孙淳老,想能随叔嬉劣。
华景当凝煦,芳丛忽效奇。
红房争并萼,缃叶竞骈枝。
綵凤双飞稳,霞冠对舞攲。
游蜂时共翥,零露或交垂。
胜赏回金跸,清香透黼帷。
两宫昭瑞德,天意岂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