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谢张仪曹枕头席》
《谢张仪曹枕头席》全文
明 / 张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脑汗长嫌布枕黏,荷分凉席胜传缣。

织从溪叟连纹密,缘出吴姬碧缕纤。

南浦露香生夜帐,西堂雨气疏帘

尘中十载青山梦,委发春泉睡越甜。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发春(fā chūn)的意思:指男子因受到外界刺激而性欲勃发的现象。

凉席(liáng xí)的意思:凉席是指夏天用来取凉的席子,比喻简朴的生活环境或处境。

露香(lù xiāng)的意思:指人或物散发出的香气,也可以指人或物显露出的美好品质或才能。

南浦(nán pǔ)的意思:指江南地区的温暖和繁荣。也形容地方繁华,人口众多。

青山(qīng shān)的意思:指山脉或山岭,也可用来形容山色葱翠、景色美丽。

疏帘(shū lián)的意思:指在帘子上打洞,使其变得稀疏,比喻言辞不密切,意思不明确。

吴姬(wú jī)的意思:指美女。

席胜(xí shèng)的意思:指主动出击,迅速击败对手,取得胜利。

西堂(xī táng)的意思:西方的堂屋,指西方的宫殿或庙堂。

雨气(yǔ qì)的意思:指雨过天晴,暴雨过后天空放晴,比喻困难过后,事情顺利解决,希望出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枕头和凉席的喜爱之情,以及它们带来的清凉与舒适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

首联“脑汗长嫌布枕黏,荷分凉席胜传缣”,开篇即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布枕的不适与对荷分凉席的偏爱。布枕因材质原因容易使头部出汗粘腻,而荷分凉席则以其独特的凉爽特性,胜过传统的丝质凉席。这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荷分凉席的优越性。

颔联“织从溪叟连纹密,缘出吴姬碧缕纤”,进一步描述了凉席的制作工艺与材料来源。溪叟编织的凉席纹理紧密,吴姬绣出的边缘线条细密且色彩鲜艳。这两句不仅赞美了凉席的工艺之美,也暗示了其背后的人文情怀与地域特色。

颈联“南浦露香生夜帐,西堂雨气透疏帘”,转而描写使用凉席时的环境氛围。南浦的露水香气在夜晚弥漫于帐中,西堂的雨水气息透过稀疏的窗帘渗透进来。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夜晚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凉爽与舒适。

尾联“尘中十载青山梦,委发春泉睡越甜”,以十年的时光为背景,将对自然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进行对比。在忙碌的尘世中,诗人渴望着回归自然,如同沉醉于青山绿水间的梦境。最终,他找到了在凉席上享受春泉般甜美睡眠的方式,实现了心灵上的暂时解脱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枕头和凉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对生活品质的高雅品味。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张泰
朝代:明

(1436—1480)苏州府太仓人,字亨父,号沧州。少与同里陆釴、陆容齐名,号称“娄东三凤”。天顺八年进士,授检讨,迁修撰。恬淡自守。诗名亚李东阳,弘治间艺苑皆称李怀麓、张沧州。书法亦翩翩可喜。有《沧州集》。
猜你喜欢

碧山留别

半载萍踪几度迁,碧山会耸瘦吟肩。

一椽架雪居琼岛,三月寻花到洞天。

饶有闲情差免俗,不能痴骨顿成仙。

樽前歌哭无人会,频借虚窗一宴眠。

(0)

题礼社薛氏义田记后

吁嗟宗法废,谁复思同源。

菀枯所集异,推解义独敦。

仙池古君子,颜色如春温。

渴慕范公德,葛藟庇本根。

临殁忆亲命,慨已亡诸昆。

勇为恨不早,首倡悲孤存。

所喜犹子贤,成志凭诸孙。

各各补先阙,割腴广仁恩。

同室异秦越,浇俗不可论。

大吏重风谊,绰楔高在门。

(0)

至日舟居

至日常为客,舟居是此年。

冰坚寒乞火,风入夜装棉。

梅信冲残腊,彤云布九天。

兰陵堪贳酒,遥望隔溪烟。

(0)

游员常寺·其十

寂寞非人境,清虚惬道心。

听经猿入定,破梦鹤鸣阴。

刻竹题诗遍,望云怀古深。

萧萧羞两鬓,吾欲投吾簪。

(0)

秣陵怀古二首·其二

叔宝心肝实可嗟,刺闺遗法变骄奢。

艳歌玉树凭江总,琦阁珠帘贮丽华。

桃叶山前惊敌渡,胭脂井里避军哗。

不知都水高台畔,曾否回头悼故家。

(0)

黄鹄篇

飞飞者鹄,于彼苍天。大风阻斯,羽沉于渊。

有松有柏,其枝嶟嶟。雨雪迨斯,化为枯薪。

烈烈冬日,萧萧北风。虽有神龙,宛彼地中。

天命有假,人谋有仍。嗟哉士人,曰予无能。

舟利于川,弗利于陆。君子于行,维颠之速。

相彼哲人,爰得我匹。且以啸歌,且以永日。

(0)
诗词分类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诗人
刘义隆 鲍寿孙 窦叔向 刘伶 陈玉璂 宝鋆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