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远尘难到,人家半隔溪。
放禅还候磬,起晓却凭鸡。
云度随山窈,泉行趁涧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季再次游览穹窿山海云精舍时所见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地远尘难到”便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清幽脱俗的氛围,暗示了精舍所在之地的偏远与静谧。接着,“人家半隔溪”则以“半隔溪”的景象,巧妙地勾勒出精舍周围环境的自然与和谐,仿佛与世隔绝,却又不失人间烟火的气息。
“放禅还候磬,起晓却凭鸡”两句,生动展现了精舍内修行生活的节奏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和尚在清晨放声诵经,等待钟磬声响起,而鸡鸣则成为了自然界的闹钟,唤醒了新的一天。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默契与融合。
“云度随山窈,泉行趁涧低”则将视线转向了更广阔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随山势蜿蜒,展现出山间云海的壮丽;泉水潺潺,顺着山谷流淌,低吟浅唱,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后,“披丛寻藓壁,更为刻新题”表达了作者在探索自然之美的同时,也留下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感慨与思考。他披荆斩棘,寻找着古老的苔藓覆盖的石壁,或许是为了记录下这次旅行的印记,或是为了与前人对话,留下自己的足迹和思考。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尊重,也蕴含了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寻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宿的过程,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和珍视。它不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