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其三)》。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书房学习的氛围,“读易堂”指的是专门用于研读《易经》的书房,而“赤舄声”则是古代学者研讨经典时所用的木制脚踏,声音象征着学问之声。诗人通过描述这种环境,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这里的“忧国”表现出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何缘寿”则是在询问为何会有长寿之福,这里的“寿”也可以理解为对逝者的哀悼。接着的“思亲岂欲生”更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深深的怀念和不愿离别的心情。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这最后两句则是对逝者的哀挽之情的进一步渲染。“不应永州月”可能是在描绘一种场景,即诗人在夜晚望着月亮,不由得想起逝者。而“犹傍两窗明”则是说虽然逝者已去,但他们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如同窗外的明月,照亮着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书房生活、国家忧虑、亲人哀思等多重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深沉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白发闽江上,几度过中秋。
阴晴相半,曾见玉塔卧寒流。
不似今年三五,皎皎冰轮初上,天阙恍神游。
下视人间世,万户水明楼。贤公子,追乐事,占鳌头。
酒酣喝月、腰鼓百面打凉州。
沈醉尽扶红袖,不管风摇仙掌,零露湿轻裘。
但恐尊中尽,身外复何忧。
九州多士各有贡,大小之物随土宜。
养材学校此其本,背本逐末宁不悲。
偏将土木奉释老,尽室奔走愚无知。
君子居乡有宓贱,小人愿学如樊迟。
圣门二者今战胜,文星不用天盘推。
一朝化出孔子庙,唾手如有神明司。
文翁以来节度府,羽翼此邑天西维。
春秋俎豆列二祀,昼夜几砚严十师。
荀卿许从异户入,子贡只得肩墙窥。
我生一官五讲席,所至冻雀栖寒枝。
自从上庠吏外学,行德自谓心无欺。
眼看旄头拂紫彗,左文右武今何时。
涂侯居乡足领袖,金橐相与倾其私。
自闻盛事喜欲舞,出力敢后吾人期。
黄庭细书不足道,笼鹅尚可寻羲之。
澹台斩龙由搏虎,书成有似二子为。
高山仰止不无意,鹏翼九万云天垂。
《次韵何思召求中江县学额》【宋·李石】九州多士各有贡,大小之物随土宜。养材学校此其本,背本逐末宁不悲。偏将土木奉释老,尽室奔走愚无知。君子居乡有宓贱,小人愿学如樊迟。圣门二者今战胜,文星不用天盘推。一朝化出孔子庙,唾手如有神明司。文翁以来节度府,羽翼此邑天西维。春秋俎豆列二祀,昼夜几砚严十师。荀卿许从异户入,子贡只得肩墙窥。我生一官五讲席,所至冻雀栖寒枝。自从上庠吏外学,行德自谓心无欺。眼看旄头拂紫彗,左文右武今何时。涂侯居乡足领袖,金橐相与倾其私。自闻盛事喜欲舞,出力敢后吾人期。黄庭细书不足道,笼鹅尚可寻羲之。澹台斩龙由搏虎,书成有似二子为。高山仰止不无意,鹏翼九万云天垂。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4167c6825a5703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