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孙廷玉藏李仲宾墨竹》
《题孙廷玉藏李仲宾墨竹》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仲宾笔底君子,廷玉胸中正人

更著紫阳虚叟句,两公烱烱见精神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笔底(bǐ dǐ)的意思:指文章或书信中最后的部分,也指心中最深处的思考或感受。

精神(jīng shen)的意思:指人的意志力、毅力和精神状态。

君子(jūn zǐ)的意思:君子指的是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有修养、有风度、有道德的人。

胸中(xiōng zhōng)的意思: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或抱负。

阳虚(yáng xū)的意思:指体内阳气不足,虚弱无力。

正人(zhèng rén)的意思:指品德高尚、正直诚实的人。

紫阳(zǐ yáng)的意思:指天空中的紫色阳光,比喻祥瑞、吉祥的兆头。

注释
仲宾:诗人的名字,可能指代某位擅长书法或有才华的文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廷玉:另一位人物的名字,可能也是一位尊重正直之士的人物。
正人:品行端正的人。
紫阳虚叟:可能是另一个人物或者一个别号,暗示着智慧和年长。
句:诗句。
两公:指仲宾和廷玉两位。
烱烱:形容明亮有神采的样子,此处表示他们的精神风貌。
翻译
仲宾笔下吸引君子
廷玉心中尊崇正直之人
鉴赏

这是一首书法家对同行的赞美之作。诗人以精湛的笔触描绘出李仲宾墨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孙廷玉藏画的敬仰之情。

"仲宾笔底招君子",这里的“笔底”指的是书法家的笔墨,用“招君子”来形容李仲宾的书法,是在强调其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具有君子的品格和风范。这样的书法,不只是技巧上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传递。

"廷玉胸中敬正人",孙廷玉作为藏画之人,他对待这些艺术作品的态度是非常庄重和尊敬的,用“胸中敬”来形容他内心的敬畏之情。这里的“正人”,不仅指的是品行端正的人,也暗示了孙廷玉对艺术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更著紫阳虚叟句",诗人继续赞美李仲宾书法,更进一步将其与古代书法名家相提并论。这里的“紫阳”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或是书画家的别号,而“虚叟”则是一种对高僧或道士的尊称,用来比喻李仲宾在书法上的高妙境界。

"两公烱烱见精神",“两公”指的是李仲宾和孙廷玉两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展现出了最高级别的艺术精神。用“烱烱”来形容,既表达了他们技艺上的精湛,也传递了一种热忱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李仲宾墨竹书法与孙廷玉藏画态度的描绘,以及将其与古代高僧道士相提并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这两位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度西阳岭

绝巘疑无路,披蓁雾里行。

千寻皆鸟道,四壁半猿声。

田父扶犁出,山僧倚锡迎。

停骖聊买醉,霜月满孤城。

(0)

立秋日钱与立诸君送之广陵影园月下听歌次郑超宗韵

恰当胜地又佳时,暑去人来月与期。

空水亭为开面目,新秋柳亦竞腰肢。

园摹画格形生影,妙解歌情肉并丝。

嘱语萧萧翻别调,登临无事更伤离。

(0)

寄内

南度经秋岁已淹,一番积闷醉逾添。

风辞别叶频惊枕,月引愁心忽入帘。

脾疾每惊新齿发,空囊无愧旧齑盐。

纷纷轻薄徒为尔,曾念当年素与缣。

(0)

除夕

忽忽何太息,颠毛亦已斑。

身悬行止地,道在废兴间。

一夕争千古,新愁换旧颜。

家缘聊尔尔,尊酒话宵閒。

(0)

同洪溟上人天衢弟登秦望

雨霁山光紫翠开,分明洗出小蓬莱。

鸣琴一带溪流迥,绝壁千寻鸟道回。

杖锡老僧飞欲到,采芝仙客定频来。

不知身在天门上,犹望云霞信手推。

(0)

寄怀李懋明兼呈王止敬

去年李公初罢官,今年复起行省垣。

横金作翰何桓桓,淮阳不薄都尉权。

出入中外羡才难,胡公不投磻溪竿。

自言臣故从长安,奉职无状乌台端。

城狐社鼠恣般般,一日怏怏归挂冠。

青螺白鹭秋漫漫,心怀报国犹辛酸。

东西南北敢辞艰,会逢王公解浙鞍。

颇言世路多巑岏,时乎感慨心愈閒。

相与怡然乐考槃,君恩浩浩天地宽。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真德秀 纪昀 范浚 郝经 鲍溶 吴均 黎廷瑞 杨无咎 白朴 周伦 李益 李贽 刘永济 张居正 阮籍 罗邺 刘学箕 袁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