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堂》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不 欺 堂 宋 /苏 邦 室 明 室 暗 两 相 宜 ,方 寸 长 存 不 可 欺 。勿 谓 天 高 鬼 神 远 ,要 须 常 畏 自 家 知 。
- 鉴赏
这首诗《不欺堂》由宋代诗人苏邦所作,其深邃的哲理与道德警醒,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慎独”的精神内核。
首句“室明室暗两相宜”,以室内的光线明暗为喻,暗示无论环境如何,内心之光都应保持明亮,不受外界影响。这里的“室”既可理解为物理空间,也可象征心灵的居所。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内心的独立与自主性,不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内心世界都应该保持清晰与纯净。
次句“方寸长存不可欺”,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坚守与诚实。方寸,即指人心中的小天地,这里指的是人的理智与道德判断。不可欺,意味着人应当对自己保持诚实,不欺骗自己,这是道德自律的基础。这句话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应坚守自我,不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
后两句“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常畏自家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道德与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天高鬼神远,常用来形容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然而,诗人在此处提出,真正的敬畏不应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权威,而应首先从内心开始,敬畏自己的认知与判断。要常畏自家知,意味着人应当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因为最可怕的敌人往往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这句话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自我审视来提升道德修养。
整体而言,《不欺堂》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传达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光明、诚实守信、敬畏自我以及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这首诗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也富有哲学思考的价值,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