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飞为鸿,云渰成嶂。寸失于尺,铢失于两。
母憎我言,言则子药。母恶我攻,攻则子错。
母曰不灼,母曰可略。蔂则成城,针则成幕。
这首诗《凫飞二章》由明代诗人冯行可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理解和沟通问题。
首句“凫飞为鸿,云渰成嶂”以水鸟(凫)飞翔与大雁(鸿)翱翔,以及云团聚集成山峰的景象为喻,暗示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凫与鸿虽同属鸟类,但飞翔的高度和视野却大相径庭,如同个人与集体的视角不同,容易产生误解。
接着,“寸失于尺,铢失于两”运用了度量衡的对比,说明在细微之处的差异可能导致整体判断的偏差。这提醒人们在评价事物或他人时,不应仅凭表面或局部信息,而应全面考虑。
“远则宜然,近何以爽”进一步强调了距离与理解的关系。在远处看事物可能更为清晰,而在近处则可能因细节过多而感到困惑。这反映了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有时能促进更客观的理解。
“子而不知,孰也予谅”表达了对未能理解他人的同情和宽容。在面对他人的言行时,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或认同,应当尝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给予理解和原谅。
“母憎我言,言则子药;母恶我攻,攻则子错”这一段则聚焦于家庭关系中的沟通问题。它指出,父母的批评或指责往往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孩子若能正确理解并接受这些反馈,则会成为成长的助力。反之,如果孩子对父母的建议或批评持有敌意,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或决策。
“母曰不灼,母曰可略”表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会根据情况选择性地提供指导或宽容,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最后,“蔂则成城,针则成幕”以工具的集合形成坚固的城墙和细密的帷幕为喻,强调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综上所述,《凫飞二章》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深刻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理解和沟通问题,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方法,以促进和谐与进步。
人言人事危冠冕,吾爱吾庐远市朝。
野面不堪趋魏阙,闲身唯称访杨寥。
殊无纪律诗千首,富有云山酒一瓢。
预借轩车又东去,自兹风月恐难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