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高宗御书》
《高宗御书》全文
元 / 欧阳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佳]韵

君王不受辟寒钗,永巷泥金进损斋。

欲上太清下石,啼鸦落日宫槐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辟寒(pì hán)的意思:

驱除寒气。 唐 黄滔 《书崔少府君》诗:“前峯亦曾宿,知有辟寒方。”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彫载琢,方成瑚璉之珍。”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间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宫槐(gōng huái)的意思:指宫殿里的槐树,比喻高高在上的人或者地位崇高的人。

君王(jūn wáng)的意思:指君主,也用来形容权力极大的人。

落日(luò rì)的意思:指太阳落山,天色暗下来,也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衰落、结束。

泥金(ní jīn)的意思:指用泥土和金粉混合而成的一种装饰工艺,比喻虚有其表、不真实的东西。

太清(tài qīng)的意思:非常明亮清澈,没有杂质和污垢。

下石(xià shí)的意思:指在别人已经失势时再加以打击或陷害,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永巷(yǒng xiàng)的意思:永远不变的巷子,比喻长期没有变化的环境或状态。

辟寒钗(pì hán chāi)的意思:比喻能够抵御寒冷的器物或人物。

太清楼(tài qīng lóu)的意思:指言辞过于严肃端庄,缺乏活泼和趣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宫廷中的一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宫廷生活的独特氛围。

首句“君王不受辟寒钗”,以“不受”二字开篇,暗示了一种不被接纳或拒绝的情境,辟寒钗作为礼物,却未能获得君王的青睐,预示着某种政治或情感上的疏离。辟寒钗在古代常被视为保暖之物,此处可能象征着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关怀,但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

次句“永巷泥金进损斋”,永巷是皇宫中的长巷,泥金则是贵重的装饰材料,此处描述了臣子为了表达敬意和忠诚,不惜花费大量珍贵材料进献给君王,但却导致了斋戒的损失,可能意味着这种献礼行为对个人或宫廷的其他事务造成了影响,或是牺牲了某些道德或礼仪的原则。

第三句“欲上太清楼下石”,太清楼是古代宫殿中用于举行重要仪式或庆典的地方,楼下的石阶则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阶梯。这句话表达了臣子渴望接近君王,希望能在重要的场合中展现自己的忠诚与能力,但实际行动却受限于种种复杂的政治考量。

最后一句“啼鸦落日满宫槐”,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收尾,啼鸦代表了夜晚的来临,落日则象征着一天即将结束。满宫槐则描绘了宫廷内繁茂的槐树,整个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时间流逝的感慨。这句话不仅渲染了宫廷的寂静与庄严,也暗含了臣子在追求君王认可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微妙之处,展现了在权力与忠诚之间挣扎的臣子形象,以及宫廷生活背后的情感与冲突。

作者介绍
欧阳玄

欧阳玄
朝代:元   生辰:1314年—1320年

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猜你喜欢

祖颖漕使希道使君以绝句相酬答聊成二章解嘲并发一笑·其一

从渠冷蕊篱边少,未放浮蛆瓮面空。

高烛几时催夜饮,隔帘度曲也英雄。

(0)

范才元道中杂兴·其二

山晚江寒春雨疏,比来消息定何如。

竹舆行倦异乡县,赖得金楼引睡书。

(0)

赠沈庄可

卷上芳名旧所知,见君还恨识君迟。

数茎短发沾霜白,一叶扁舟触浪危。

问遍菊名因作谱,画将兰本要求诗。

向南郡邑多经过,楚士能狂更有谁。

(0)

春晚

万事吾今飞絮轻,此身如燕又巢成。

暗思庾信家边竹,绿箨新添有几茎。

(0)

论语绝句·其十五

贫即无聊富即骄,回心独尔乐箪瓢。

个中得趣无人会,惆怅遗风久寂寥。

(0)

论语绝句·其五十二

点尔何如鼓瑟希,舞雩之下咏而归。

喟然不觉令吾叹,岂与其他较是非。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石宝 王圭 徐庸 李流谦 凌云翰 贝琼 强至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