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残月(cán yuè)的意思:指月亮已过了中秋,只剩下一边或一半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事物不完整或残缺不全。
过午(guò wǔ)的意思:指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形容事情已经过去或者错过时机。
鼾睡(hān shuì)的意思:指呼吸声大而深,睡得很沉。形容睡得非常熟。
寒林(hán lín)的意思:
(1).称秋冬的林木。 晋 陆机 《叹逝赋》:“步寒林以悽惻,翫春翘而有思。” 唐 王维 《过李揖宅》诗:“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 宋 范仲淹 《和提刑赵学士探梅》诗之二:“静映寒林晚未芳,人人欲看 寿阳 粧。”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六:“车站前一片大旷场,四围寒林萧瑟,晓霜犹凝,飕颼的西北风吹着落叶扫地作响,告诉我们已经到了北国寒乡了。”
(2).梵语音译。弃尸之处。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七:“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 王舍城 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红尘(hóng chén)的意思:红尘是指尘世间的繁华喧嚣、纷扰琐事,也代表着人世间的欢乐与痛苦。
老翁(lǎo wēng)的意思:老年男子
茅檐(máo yán)的意思:指房屋的屋檐,也用来比喻贫困困苦的生活环境。
扰扰(rǎo rǎo)的意思:指连连扰乱、打扰。
睡声(shuì shēng)的意思:指人睡得很沉,声音很大,形容睡眠质量好。
下路(xià l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一支队伍处于败势或劣势。
有人(yǒu rén)的意思:表示某个地方有人存在,或某个事件有人参与、有人知道。
- 翻译
- 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的茅屋中,我躺卧在寒冷的树林里。
午后时分,老翁沉沉入睡,发出鼾声。
- 注释
- 茅檐:简陋的屋檐。
日暖:温暖的阳光。
卧:躺卧。
寒林:寒冷的树林。
过午:午后。
老翁:年迈的老人。
鼾睡声:打鼾的声音。
扰扰:纷扰嘈杂。
红尘:世俗尘嚣。
山下路:山下的道路。
晓霜:早晨的霜冻。
残月:即将消失的月亮。
有人行:有行人走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村生活图景。"茅檐日暖卧寒林",给人以温馨之感,茅屋的檐前,在冬日的阳光下变得温暖,而身处其下的寒林,则是对比之下更显得冷清。接下来的"过午老翁鼾睡声",则描写了一个老人在午后安静地打盹儿,鼾声此起彼伏,展现了一种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带有另一番情怀。"扰扰红尘山下路"中的“扰扰”形容车轮碾过道路的声音,或许象征着外界的喧嚣和干扰,而"晓霜残月有人行"则透露出一种孤寂与哀愁,清晨的露水尚未散去,月亮依稀可见,却有人独自在这样的早晨行走,或许是在思念远方,或是怀揣其他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既描绘了山中宁静祥和的一面,也暗示了外界的繁华与个人内心的孤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辛丑岁军乱后李元常赋诗伤感予次其韵
乱后依然旧城郭,青山不老秋云薄。
人民皆非可奈何,岁月无情随逝波。
短世功名何暇论,相逢存殁惊相问。
夜寒儿女泣牛衣,紫凤天吴颠倒披。
访旧惊心生百感,两脚如麻春不暖。
秪多幽滞哭酸风,何人背面啼春红。
水调歌头.寄诚夫兄在江南作时兄在史馆校雠先朝实录
登车就长路,晓日照皇州。
风吹紫荆花落,那更别离忧。
咫尺天南地北,想像云窗雾阁,人在古瀛洲。
粉笔校书罢,乌帽拂尘游。出银台,心浩浩,思悠悠。
人间万事姑置,食邑素封侯。
收拾金銮遗事,记取玉壶清话,此外复何求。
勋业好看镜,绿鬓不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