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得楞伽理,尘函久不开。
- 拼音版原文全文
过 莹 公 房 宋 /沈 规 悟 得 楞 伽 理 ,尘 函 久 不 开 。游 丝 莹 定 石 ,驯 雀 下 生 台 。境 寂 从 朝 暮 ,心 空 了 去 来 。行 看 旧 庭 柏 ,自 说 少 时 栽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朝暮(zhāo mù)的意思:指一天的早晨和傍晚,也指时间的短暂和转瞬即逝。
楞伽(léng jiā)的意思:指人愚昧无知,不明事理。
去来(qù lái)的意思:指人来去的动作或事物的往来。
少时(shǎo shí)的意思:指在年少时光阴短暂,时间过得很快。
生台(shēng tái)的意思:指某人在某个领域或职位上获得了突出的成就或地位。
下生(xià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下降或者变得贫穷。
心空(xīn kōng)的意思:指心灵空虚、缺乏思想内容或精神寄托。
行看(xíng kàn)的意思:观察行动,行为表现。
游丝(yóu sī)的意思:指细小的丝线或细小的事物。
- 翻译
- 我领悟了楞伽经的道理,尘世的束缚长久未能解开。
如游丝般细微的思绪照亮了静定的石头,驯服的小鸟降落在平台上。
环境的宁静贯穿早晚,心灵空明无杂念,不再执着于过去与未来。
行走间,看见庭院的老柏树,它们似乎在诉说着自己年少时被栽种的情景。
- 注释
- 楞伽理:佛教经典《楞伽经》中的智慧或教义。
尘函:尘世的束缚,比喻世俗的困扰。
游丝:极细的蜘蛛丝,比喻微小而坚韧的思想。
驯雀:驯养的鸟,可能象征内心的平静。
境寂:环境寂静,形容心境清静。
心空:心灵空明,不被外界所扰。
旧庭柏:古老的庭院柏树,象征岁月和历史。
少时栽:年轻时种植,暗示时间的流逝。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境宁静的生活状态。"悟得楞伽理,尘函久不开"表明诗人已经领悟了深奥的佛法真谛,而世间俗务如同尘封已久的书函,久未再开启。"游丝莹定石,驯雀下生台"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其中游丝可能指的是蛛网,莹定石是石头上细丝纵横的景象,而驯雀下生台,则是文雅的鸟儿在台阶旁安然栖息的情形。
"境寂从朝暮,心空了去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豁达,无论白天黑夜,心灵都保持着清净和空明,对于世间万象的往来都不再有所牵挂。"行看旧庭柏,自说少时栽"则是诗人在漫步中偶然看到昔日自己种植的古柏,不禁感慨,提醒着自己的年华已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沈规作为宋代的高僧,其诗作常蕴含深厚的佛学思想与个人修养,这首诗便是其内在精神境界的一次美好展现。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归朝欢·万里康成西走蜀
书不借出万里康成西走蜀。
药市船归书满屋。
有时光彩射星躔,何人汗简雠天禄。
好之宁有足。
请看良买藏金玉。
记斯文,千年未丧,四壁闻丝竹。
试问辛勤携一束。
何似牙签三万轴。
古为不作借人痴,有朋只就云窗读。
忆君清梦熟。
觉来笑我便便腹。
倚危楼,人间何处,扫地八风曲。
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汝父诚有罪,汝母孝且慈。
独不为母计,仓皇去何之。
念奴娇 三友同饮,借赤壁韵
论心论相,便择术满眼,纷纷何物。
踏碎铁鞋三百緉,不在危峰绝壁。
龙友相逢,洼樽缓举,议论敲冰雪。
何妨人道,圣时同见三杰。
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
任使穷通相鼓弄,恐是真□难灭。
寄食王孙,丧家公子,谁握周公发。
冰□皎皎,照人不下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