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横季札墓,江转吕蒙城。
坏垒烽埃赤,荒墟燐血明。
这首明代诗人袁华的《甲午岁丹阳道中即事(其一)》描绘了丹阳郡的历史沧桑和战乱痕迹。首句"览古丹阳郡"开门见山,引出对历史的回顾。接下来的"兴亡几战争"概括了丹阳地区经历的多次兴衰更迭,战争频繁。
"山横季札墓,江转吕蒙城"两句具体描绘了历史人物与地名,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以贤德闻名,而吕蒙则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将领,这里借以象征历史的沉淀和英雄遗迹。"坏垒烽埃赤,荒墟磷火明"通过描绘废弃的战垒和闪烁的磷火,形象展示了战争后的荒凉与凄凉,烽烟四起的战火痕迹犹在。
最后两句"卖刀仍买犊,何日事春耕"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人们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开始售卖兵器购买耕牛,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新从事春耕生产,回归宁静的农耕生活。整首诗寓言深刻,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民生疾苦的感慨。
一舸归来,何太晚、鬓丝如织。
谩叹息、凄凉往事,尽成陈迹。
山迫暮烟浮紫翠,溪摇寒浪翻金碧。
看长虹、渴饮下青冥,危栏湿。谁可住,烟萝侧。
俗士驾,当回勒。伴岩扃,须是碧云仙客。
风月已供无尽藏,溪山更衍清凉国。
恨谪仙、苏二不曾来,无人说。
浔流容派两江口,中有一城大如斗。
埤堞砖抏土藉隍,楼台瓦溃泥漫霤。
入言淮海初到时,江献其清山献奇。
彼私得之既以去,今幸存者皆其遗。
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
末祸休冤黄绶欺,初谋已被儒冠误。
眉山处丧与得坎,朱崖儋耳全吾身。
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
国初已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
当时奏使便宜敕,不与天下州府同。
行之已及八十载,奸宄消伏谁之功。
因循至此渐抏敝,有未晓者时相攻。
鞭笞小罪亦检察,不许略出常科中。
下民知之颇不惧,州县往往藏群凶。
侧身敛足未动者,实以累朝恩泽隆。
公之初来蜀人喜,慈爱旧熟民情通。
众心欢然耻犯法,救药浮薄归醇醲。
尽将约束付僚吏,兴起学校还文翁。
二年美化极沾洽,远近循服如偃风。
上将归公问谁代,当使间作如笙镛。
遂求元老得青社,其人廊庙之宗工。
往年镇抚有异绩,大旆再遣来于东。
公今与之合符去,到必奉诏参夔龙。
大资旧德固无虑,剖判自出其心胸。
所忧厥后嗣之者,忠定良法还如空。
养顽活狡作渊薮,不免剪殄烦兴戎。
同之愤懑久填臆,言贱不得通九重。
愿公上殿起居罢,第一用此闻宸聪。
《送知府吴龙图》【宋·文同】国初已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当时奏使便宜敕,不与天下州府同。行之已及八十载,奸宄消伏谁之功。因循至此渐抏敝,有未晓者时相攻。鞭笞小罪亦检察,不许略出常科中。下民知之颇不惧,州县往往藏群凶。侧身敛足未动者,实以累朝恩泽隆。公之初来蜀人喜,慈爱旧熟民情通。众心欢然耻犯法,救药浮薄归醇醲。尽将约束付僚吏,兴起学校还文翁。二年美化极沾洽,远近循服如偃风。上将归公问谁代,当使间作如笙镛。遂求元老得青社,其人廊庙之宗工。往年镇抚有异绩,大旆再遣来于东。公今与之合符去,到必奉诏参夔龙。大资旧德固无虑,剖判自出其心胸。所忧厥后嗣之者,忠定良法还如空。养顽活狡作渊薮,不免剪殄烦兴戎。同之愤懑久填臆,言贱不得通九重。愿公上殿起居罢,第一用此闻宸聪。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62667c680877355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