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陈学士知常州》
《送陈学士知常州》全文
宋 / 胡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斗城二浙西,使君初拜武都泥。

射堂五色开云的,齐队千兵水犀

仙阁香芸辟蠹,使轩新荫李成蹊。

下车定有中和曲索米州民日倚輗。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斗城(dòu chéng)的意思:指城墙高大坚固。

二浙(èr zhè)的意思:指浙江和浙江以东的福建两个地区。

和曲(hé qǔ)的意思:和谐相处,相互融洽

金斗(jīn dòu)的意思:金属制成的斗,比喻财富或权势。

千兵(qiān bīng)的意思:指军队众多,数量庞大。

射堂(shè táng)的意思:指用箭射击靶子,比喻才能高强,技艺精湛。

使轩(shǐ xuān)的意思:使人高兴,使人得意

使君(shǐ jūn)的意思:指能够任用、派遣的官员或人才。

水犀(shuǐ xī)的意思:形容事物稀少、珍贵。

索米(suǒ mǐ)的意思:指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色(wǔ sè)的意思:形容色彩丰富多样,闪烁夺目。

下车(xià chē)的意思:下车指从车辆上下来,也比喻摆脱某种困境或不良局面。

仙阁(xiān gé)的意思:仙阁是指神仙居住的高楼大厦,也用来比喻美丽的宫殿或楼阁。

香芸(xiāng yún)的意思:形容文采或诗文的风格优美。

中和(zhōng hé)的意思:指使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因素达到平衡,使之和谐统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宿所作的《送陈学士知常州》。诗中描绘了陈学士即将前往常州任职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官场的礼仪与氛围。

首联“金斗城高二浙西,使君初拜武都泥”以金斗城的高大和二浙西的地理环境为背景,点明了陈学士即将赴任的地点,同时“使君初拜”暗示了陈学士新任的职位,以及初次任职的庄重感。

颔联“射堂五色开云的,齐队千兵衣水犀”描绘了陈学士上任时的壮观场面。射堂五色,象征着华丽与祥瑞;“云的”则比喻箭靶上的目标,暗示陈学士将面对的挑战与期望。齐队千兵,衣着水犀,既展示了军队的整齐与威严,也预示着陈学士将得到军力的支持。

颈联“仙阁旧香芸辟蠹,使轩新荫李成蹊”转而描写陈学士的居所与出行。仙阁旧香,意味着陈学士过往的成就与荣誉;芸辟蠹,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积累。使轩新荫,暗示陈学士即将开始的新旅程,李成蹊则借用了成语“李下不整冠”,寓意陈学士行事正直,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初衷。

尾联“下车定有中和曲,索米州民日倚輗”表达了对陈学士上任后能带来和谐与发展的期待。下车即位,便能奏出中和之曲,意味着陈学士能够调和各方利益,促进地方繁荣。索米州民,意指陈学士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与信任,百姓每日倚靠輗(古代车轴两端的木头),象征着陈学士的政策深入人心,受到广泛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学士上任前后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其作为官员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他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作者介绍
胡宿

胡宿
朝代:宋   字:武平   籍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

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
猜你喜欢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0)

夜梦遇老人於松石间若旧尝从其游者再拜叙间

辽海曾从化鹤丁,百年尘土污巾瓶。
万山深处遇行李,再拜起时如醉醒。
绿树岩前开药笈,白驴背上指丹经。
云霄平步寻常事,不用求方更解形。

(0)

又作二首自解

尽日溪边艇子斜,治生不种邵平瓜。
已分邻舍红莲米,更啜僧房紫笋茶。

(0)

右双鹅

断崖幽洞白云深,缥渺仙槎无古今。
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

(0)

余往与宇文叔介同客山南今年叔介客死临安十

羁魂憔悴远相寻,髭断肩寒带苦吟。
归校药方缘底事?
知君死抱济时心。

(0)

予所居南并镜湖北则陂泽重复抵海小舟纵所之

人间五十年,自笑晚乃悟。
归来写苔纸,老惫无杰句。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唐之淳 张诩 曾广钧 释宝昙 杨时 谢逸 虞堪 罗伦 王弘诲 叶颙 朱朴 庞尚鹏 邹元标 释智愚 郑珍 释心月 尹廷高 叶春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