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画竹枝扇》
《画竹枝扇》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上老瘦竹,忽在纨扇中。

执之意已凉,不待清风

小节未见粉,泪痕应合红。

日将炎暑退,畏蠹生秋虫。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huàzhúzhīshàn
sòng / méiyáochén

shíshànglǎoshòuzhúzàiwánshànzhōng

zhízhīliángdàiyáoqīngfēng

xiǎojiéwèijiànfěnlèihényìnghóng

jiāngyánshǔ退tuìwèishēngqiūchóng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待(bù dài)的意思:不等待,不耐烦

泪痕(lèi hén)的意思:泪痕是指因为悲伤或哭泣而留下的痕迹。

清风(qīng fēng)的意思:指清新、舒适的风。比喻清新的气息或环境。

上老(shàng lǎo)的意思:指年纪大、经验丰富的人。

纨扇(wán shàn)的意思: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举止和风度。

小节(xiǎo jié)的意思:指小节的事务,也可以指琐碎的事情。

炎暑(yán shǔ)的意思:指炎热的夏天。

应合(yìng hé)的意思:

应当;该当。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一:“ 蓬莱 足云气,应合总从龙。”《元典章·户部四·夫自嫁妻》:“ 张世荣 原要买休钱,应合没官。”
应和配合;应和。 老舍 《骆驼祥子》二:“ 祥子 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 祥子 以最顺心的帮助。”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五:“两位演员的了解力都很不错,一反一正,一内一外,收到了应合之妙。”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八章:“她们用同样艰苦的脚步配合着前线上的步伐,用自己忠贞的心应合着丈夫的杀声!”

注释
石上:生长在石头上的。
老瘦竹:老而坚韧的竹子。
纨扇:精致的丝质扇子。
执:握住。
已凉:已经感到清凉。
清风:微风。
小节:细小的竹节。
粉:粉饰。
泪痕应合红:像泪痕一样自然的红色。
日将:太阳即将。
炎暑退:夏日炎热消退。
畏:担心。
蠹:蛀虫。
翻译
老竹在石上生长得又瘦又硬,忽然出现在精美的纨扇之中。
握着它,感觉已经清凉,无需再扇动就能带来清风。
竹节虽小,却未施以粉饰,仿佛泪痕般自然的红色。
随着夏日炽热逐渐消退,我担心会有蛀虫在秋意中滋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石上的老竹形象瘦削,却意外出现在纨扇之上,仿佛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清凉。诗人执扇在手,感受到那份由竹子传递的凉意,无需借助扇动即可消暑。竹子虽未经刻意描绘,但其质地坚韧,似乎能让人联想到泪痕般的斑驳,增添了诗意。随着夏日炽热逐渐消退,诗人担忧竹扇上会滋生秋虫,这既是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寓含了对时光流转的忧虑。整体而言,梅尧臣以简洁的语言,通过竹扇这一日常物件,表达了对生活细微处的观察和感悟。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夜泊汾水闻邻舟琵琶·其一

四空岑寂不知归,散入金沙茉莉围。

错愕汉宫无地住,一声浮海有明妃。

(0)

题澹绿山人隐居·其一

面面层云锁碧山,疏棂开尽更幽閒。

飞泉泻落小桥下,多入高人胸次间。

(0)

次韵答家仲鸾招居南村

五岳归曾作一园,卜居还拟入南村。

因无负郭田来食,得免催科役到门。

先代乱馀诗与礼,此生愁老弟和昆。

斜阳处处吹风雨,鬼啸猩啼不忍言。

(0)

十六夜月蚀

昨夜兴未已,兹情岂偶然。

三更独薄蚀,万感不能眠。

世路多陈蔡,悲歌半赵燕。

高明故当厄,遮莫问青天。

(0)

佚题

芙蓉叶烂不还乡,五月玄岩尚带霜。

梦入花田看越女,手擎丹荔倚斜阳。

(0)

钱塘怀古

越鸟偏从越客栖,哑哑飞过秣陵西。

梦归杨柳多生水,心想芙蓉尽种堤。

江色草侵吴地阔,月明帆隔楚天低。

相招直向渔人问,棹入沧浪何处溪。

(0)
诗词分类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诗人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刘筠 胡铨 萧衍 陈子昂 范祖禹 舒邦佐 宋湘 袁中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