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道雷焚火,又闻水决墙。
哭声来远巷,昏火照方床。
这首诗描绘了暴雨连绵,导致火灾与洪水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之力的残酷与破坏性。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
首句“似道雷焚火”以雷声预示着灾难的降临,仿佛是天降之火,暗示了火灾的可能性。接着“又闻水决墙”,水灾的来临进一步加剧了灾难的规模,墙体的倒塌象征着家园的崩塌。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自然灾害的突然性和破坏力。
“哭声来远巷,昏火照方床。”描述了人们在灾难中的悲痛与无助,远处传来的哭声与近处昏暗的火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灾难的普遍性和影响的深远。这里不仅有对个体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社会的共情与集体的苦难。
“小屋苇帘破,邻家苍术香。”小屋的破败与邻居家的苍术香气形成反差,苍术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驱除湿气和异味,此处可能象征着人们在灾难中寻求安慰和希望的努力。这一细节体现了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生存的本能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儿童浪惊喜,檐底有微光。”最后两句描绘了孩子们在灾难中的反应,他们或许因为暂时的平静而感到惊喜,但“微光”暗示着希望的存在,尽管灾难仍在继续,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之光并未完全熄灭。这不仅是对孩子们单纯心理的描绘,也是对人类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自然灾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在困境中人们的情感状态和生存意志。它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孤城穷巷秋寂寂,美人停梭夜叹息。
空园露湿荆棘枝,荒蹊月照狐狸迹。
忆君去时儿在腹,走如黄犊爷未识。
紫姑吉语元无据,况凭瓦兆占归日。
嫁来不省出门前,魂梦何因识酒泉。
粉绵磨镜不忍照,女子盛时无十年。
故人零落久山丘,谁记京华第一流。
曹霸挥毫空万马,庖丁投刃解千牛。
相逢梦境何劳记,追想清言未免愁。
雷电取将遗稿尽,他年虚有茂陵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