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赋得秋声》
《赋得秋声》全文
明 / 区大相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独坐满清听,秋空何处寻。

刁骚喧岸苇,淅沥霜林

杂响云中雁,和鸣月下砧。

初从寒叶度,转向夕山沉。

不雨泉生夜,无钟梵送音。

瑶琴玉笛,一倍助萧森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刁骚(diāo sāo)的意思:形容人行为狡猾、难以琢磨,或形容事物狡诈、难以对付。

独坐(dú zuò)的意思:独自坐着,不与他人交往。

和鸣(hé míng)的意思:和谐共处,和睦相处。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满清(mǎn qīng)的意思:指清朝时期,由满洲人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霜林(shuāng lín)的意思:形容秋冬季节寒冷的景象。

淅沥(xī lì)的意思:形容细小、细微的声音。

向夕(xiàng xī)的意思:指在傍晚时分或日落之前。

萧森(xiāo sēn)的意思:形容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喧哗的样子。

瑶琴(yáo qín)的意思:指美妙的音乐或琴音,形容音乐声音悦耳动听。

玉笛(yù dí)的意思:形容声音悦耳动人。

月下(yuè xià)的意思:指在月光下的情侣约会或者谈心的情景。

云中(yún zhōng)的意思:形容事物难以捉摸或虚无缥缈。

钟梵(zhōng fàn)的意思:指僧人敲击佛钟,传达佛法的含义。也用来形容人们传播正义、道德或者宗教信仰的行为。

转向(zhuǎn xiàng)的意思:改变方向或态度;转变主张或立场

鉴赏

这首《赋得秋声》由明代诗人区大相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静谧而富有韵律的画面。

首联“独坐满清听,秋空何处寻”,开篇即点出诗人独自一人在清寂的环境中聆听秋声,寻找那飘渺的秋空,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深邃的氛围。

颔联“刁骚喧岸苇,淅沥递霜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风中岸边芦苇的嘈杂声与霜林中的淅沥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秋天特有的自然景象,既有动态的芦苇摇曳,又有静态的霜林静谧,动静结合,声色并茂。

颈联“杂响云中雁,和鸣月下砧”进一步深化了秋声的主题,云中雁的杂乱叫声与月下的捣衣声相互应和,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略带凄凉的音乐感,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在此刻交汇,共同演奏着秋日的乐章。

尾联“初从寒叶度,转向夕山沉”描绘了秋声从寒叶间缓缓流过,最终消失在夕阳西下的山峦之中,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秋声的渐行渐远,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之感。

最后,“不雨泉生夜,无钟梵送音”则以夜晚的泉水声和佛寺的钟声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之间和谐共存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声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韵味,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作者介绍
区大相

区大相
朝代:明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猜你喜欢

情诗其十二

侯门一入似海深,欲讯卿卿问鬼神。

此情惘然逝如梦,镜花水月原非真。

(0)

遣兴二首·其一

凿井思所汲,耕田期有秋。

人生岂无志,每为饮食谋。

纷纷路傍儿,傥荡思公侯。

风云一转折,事业不可筹。

何如涧底泉,清清长自流。

(0)

月中仙

志士穷元,派浮沉动静,体用分别。

神初象客,藉氤氲为主,应时提挈。

杖头挑日月,斡天地、推移气泄。

北斗南辰转,辉辉洞天,深处木童悦。

而今主掌专权,证阳极返还,阴降时节。

真功造化,显本来体段,清辉冰洁。

焕然无点污,罄三界、十方透彻。

一混希夷化,不空不有无生灭。

(0)

万年春

人人学道总劳劳,个个心高志不高。

烟火靡除生怨恶,尘情不断起贪饕。

欲搜玄妙消三业,猛向根芽下一刀。

常净常清常忍辱,无为无作列仙曹。

(0)

东湖荷花

酣红腻绿三千顷,总是波神变化成。

出自淤泥元不染,开于玉井旧知名。

暑天胜似凉天好,叶气过于花气清。

何事濂溪偏爱此,为他枝蔓不曾生。

(0)

次韵杨明叔四首·其二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喻良能 何吾驺 孙继皋 章甫 郑獬 韩上桂 郭钰 林鸿 孔武仲 邓林 潘希曾 庞嵩 释怀深 张穆 袁说友 谢肃 董纪 周岸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