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化柴》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寓言式的表达,探讨了生死、转化与命运的主题。
首句“死火何妨且活埋”,以“死火”比喻生命的终结或某种事物的消亡,提出了一种对死亡的接纳态度——即使生命已逝去,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暂时的休眠或转化的准备阶段。这里的“活埋”并非真实的埋葬,而是象征性的隐喻,暗示着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延续或重生。
次句“傍城傍郭采无柴”,描绘了一个寻找资源的场景,这里的“柴”可以理解为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或是精神上的支持。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在生存压力下,人们为了获取必要的资源而四处奔波的艰辛与无奈。同时,“傍城傍郭”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限制与挑战,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寻求生存之道。
第三句“家风不与疏山别”,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家风”指的是家庭的传统、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疏山”可能象征着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诗人在此强调,即便是在追求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时,也不能完全割裂与家庭背景的关系,因为家庭的影响是深远且难以完全脱离的。
最后一句“莫是遭他受记来”,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探讨命运或因果报应的问题。这句话暗示,无论是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可能是前因后果的自然结果,或者是某种宿命的安排。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个人选择与外界影响之间复杂关系的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生命、生存、传统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元亮行沙头
甘雪饯馀运,行春慰清愁。
旷怀万物表,妙趣寄沧洲。
视我园中蔬,陈根发新柔。
恨无清渭姿,入泾不同流。
老雁唼菰蒲,非忘稻梁谋。
天涯网罗密,所以挽不留。
倚杖一萧散,好鸟鸣林丘。
谁同北山老,不动移文羞。
仲兄傥能来,长啸狎凫鸥。
用前韵
离索未相逢,情亲在诗轴。
归来两丹枫,诗作牛腰束。
妙语挟风霜,劲气穿我屋。
眼中识慈明,尊下惭小陆。
念昔少年时,洞庭思濯足。
援琴写将归,临河叹鸣犊。
正尔巢一枝,何劳排五鹿。
江阔洲渚寒,微风泛时菊。
剧谈斗低昂,露草复淋漉。
谁家酒杯宽,满引瓮头渌。
何知程卫尉,未暇顾藉福。
鼓柂牵牛河,顿觉沧溟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