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鹑 之 奔 奔 先 秦 /诗 经 鹑 之 奔 奔 ,鹊 之 畺 畺 [1]。人 之 无 良 ,我 以 为 兄 ?鹊 之 畺 畺 ,鹑 之 奔 奔 。人 之 无 良 ,我 以 为 君 ?
- 注释
- 鹑:鸟名,即鹌鹑。
大如小鸡,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
奔奔:跳跃奔走。
鹊:喜鹊。
彊彊:翩翩飞翔。
奔奔、彊彊,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
无良:不善。
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
一说为人称代词。
君:君主,一说君子。
- 注释2
①鹑:鸟名,即鹌鹑。 奔奔:跳跃奔走。 鹊:喜鹊。 彊彊(音疆):翩翩飞翔。奔奔、彊彊,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
②无良:不善。 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一说为人称代词。
③君:指卫宣公。
- 翻译
- 鹌鹑尚且双双飞,喜鹊也是成双对。这人心地不善良,为何以他为兄长。
喜鹊尚且成双对,鹌鹑也是双双飞。这人丝毫没良心,为何把他当国君。
- 译文
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 赏析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强强”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诗中男主人公的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兄”“君”。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男主人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
此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女子,她唾弃那被她尊重,却品德败坏的男人“鹑鹊之不若”。意思是鹑鹊尚知居则常匹,飞则相随的道理。而这位被她尊敬的男人,却败坏纲常,乱伦无道,肆意妄为,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而她却一直把他当作兄长、君子,岂知他并非谦谦善良之人,长而不尊,令她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她一怒之下,做诗斥之,以舒其愤。此诗的主旨应该立足于“女斥男”的根本之上。
全诗以比兴手法,告诫人们鹑鹊尚知居有常匹,飞有常偶,可诗中的“无良”之人,反不如禽兽,而作者还错把他当作君子一样的兄长。作者据此,将“无良”之人与禽兽对待爱情、婚姻的感情与态度,构成了一种强劲的反比之势,加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并没有直接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任何客观的描写,却能使其形象非常鲜明而且突出。这根源于诗歌文本所构筑出的剧烈而又异常强大的情感落差,此种落差来源于人与禽兽对待异性配偶的不同态度,这种态度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巨大而有悬殊的逆向对比关系。从而使男主人公的恶劣形象直接迎面袭来,令人不寒而栗却又厌恶透顶。
诗歌上下两章前两句完全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却能给人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感觉。每章后两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避免了反复咏唱时容易引起的单调的感觉。这对这种重章叠句的诗歌来说,应该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策略。
- 鉴赏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兄弟或君主深厚情感的诗歌。通过反复描述鹑鸟(一种小型鸟类)的奔跑和鹊鸟(即乌鸦)的强壮,诗人以此比喻自己对兄弟或君主的情谊,无论是兄弟间的亲密还是臣子对君主的忠诚,都如同这些鸟类一般坚定不移。
在古代文化中,动物常被用来象征各种美德,如忠诚、勇敢等,这种手法在中国古诗词中非常普遍。鹑和鹊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通生物,被赋予了深厚情感的象征意义,加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这首简短而富有力的诗歌,不仅展示了早期诗歌语言的简单直接,而且通过重复使用“人之无良”一句,增添了一种对周围世界不公或不仁现象的忧虑情绪。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在表达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社会状态的作品。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冬至伊迩滞留桂阳有感
如此生涯任转蓬,几年漂泊羡归鸿。
凄凉落日荒山外,黯澹愁云暮霭中。
丛菊乍残秋色远,岭梅将放雪光融。
枯肠索尽浑无事,诗句粗成付碧筒。
满庭芳
白氎行缠,青巾包结,几年且混常流。
寰中谁见,心地自清幽。
雨散昆崙顶上,香润遍、琼圃无忧。
灵芽长,如今寒暑,饥渴总何愁。
诸公,须著力,尘缘扫尽,师旨坚求。
看天边、飞金走玉难留。
住个庵儿不大,争恋得、月馆青楼。
台山里,从人一任,说个好苏州。
花心动
绿结阴浓,渐南风初到、旧家庭院。
细麦落花,圆荷浮叶,翠径受风新燕。
乍晴还雨香罗怯,惜柳絮、已将春远。
最好处,清和气暖,喜拈轻扇。好对层轩邃馆。
供极目晴云,晓江横练。
煮酒试尝,梅子团青,草草也休辞劝。
待等闲暇寻胜去,又闲事、有时萦绊。
且趁取良辰,醉后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