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同刍狗,因风委路埃。
莫遂赓坎缶,徒能叹谷蓷。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元汴的《放言·看世》系列之一的“其十二·十灰”,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首联“看世同刍狗,因风委路埃”以“刍狗”比喻世人如同草木,随风飘荡,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渺小。接着“因风委路埃”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命运的风中,如同尘埃般被随意摆布,形象地展示了社会的无情与个体的无力感。
颔联“空山烟国雨,寒枥瘁龙媒”运用自然景象来隐喻社会现实。空山烟雨象征着社会环境的模糊与混沌,寒枥(枯树)则代表了生命的衰败与无助,而“龙媒”(骏马)的“瘁”字,暗含了才华横溢之人在困境中的消沉与无奈。
颈联“莫遂赓坎缶,徒能叹谷蓷”转而探讨了面对困境时的态度。这里,“赓坎缶”(敲击瓦罐)可能象征着试图改变现状的努力,但“徒能叹谷蓷”(徒然叹息谷物的生长)则表明这种努力往往徒劳无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与个人努力无效的感慨。
尾联“香钩丝百尺,钓不出邹枚”以钓鱼为喻,将“香钩丝百尺”(长线钓鱼)与“钓不出邹枚”(无法钓到目标)相结合,形象地表达了尽管付出巨大努力(百尺长线),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邹枚,可能指特定的目标或理想)。这不仅是对个人追求的反思,也是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
吴国前朝寺,县知补处难。
岳云迎外度,海月定中观。
子去挥犀拂,吾当卖布鞋。
梅花知别意,无语澹相看。
彭吹舟归日,军门巷哭时,身抛淮郡印,事入岘山碑。
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
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
蔡邕初入直,撰著几书成。
所取友若此,遥知人至清。
朝回收疏稿,夜语杂诗情。
愧我多年别,相烦一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