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旧闻拟宫词十首·其三》
《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旧闻拟宫词十首·其三》全文
元 / 袁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制草涂鸦未敢删,内珰宣引龙颜

已分笔格金蟾滴,更赐端溪砚山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笔格(bǐ gé)的意思:指文章或书画的格调、风格。

端溪(duān xī)的意思:指站在溪边,端着水往前走。比喻做事情小心谨慎,避免出错。

金蟾(jīn chán)的意思:形容人贪财好利,贪婪无度。

龙颜(lóng yán)的意思:指皇帝的威严和尊严。

内珰(nèi dāng)的意思:指内心不安,心神不定。

涂鸦(tú yā)的意思:指随意乱涂乱画,不加思索地在墙壁、纸张等表面上随意涂画。

宣引(xuān yǐn)的意思:宣传引导

砚山(yàn shān)的意思:砚台像山一样高大,比喻学问渊博。

制草(zhì cǎo)的意思:制止坏事的发生或防备可能的危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翰林院文官在宫廷中的生活与待遇,充满了对古代文人地位的赞美和向往。首句“制草涂鸦未敢删”,形象地展现了文官们在起草诏书时的认真态度,即使初稿粗略,也绝不轻易改动,体现了他们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和对职责的严谨态度。

接着,“内珰宣引侍龙颜”一句,通过宫廷宦官的宣读,将文官们与皇帝的直接联系展现出来,强调了他们在宫廷中的重要角色和受到的尊崇。宦官宣读诏书,文官侍立一旁,等待着皇帝的接见,这一场景既展示了权力的集中,也反映了文官们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

“已分笔格金蟾滴,更赐端溪紫砚山”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文官们的办公条件之优渥。笔格是放置毛笔的器具,金蟾则是笔格上可能装饰的图案,象征着富贵与吉祥;而端溪紫砚山则指珍贵的砚台,以紫石制成,产自广东端溪,是文房四宝中的佳品,代表着文官们工作环境的高雅与奢华。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文官们办公用品的精美,也暗示了他们所享有的特殊待遇和荣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翰林院文官在宫廷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地位的尊重和对宫廷文化氛围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认同。

作者介绍

袁桷
朝代:元   字:伯长   号:清容居士   籍贯:庆元路鄞县   生辰:1266—1327

(1266—1327)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猜你喜欢

次韵子永见赠建除体

建子玉杓直,黄昏月如霜。

除道启柴扃,客来巾履忙。

满炷寒缸油,共此书檠光。

平生卜邻愿,何意登我堂。

定交吾岂敢,南荣惭伯阳。

执手道古作,遗篇记河梁。

破窗风鸣悲,孤客多慨伤。

危肠不救饥,我诗安得昌。

成章类村歌,但可侣牛羊。

收功翰墨薮,微子谁能良。

开卷得雅音,玉銮导旂常。

闭户坐相念,雪深梅暗香。

(0)

白髭行

四十踰四髭始黄,手持汉节临大荒。

舆疾归来皮骨在,两鬓尚作青丝光。

俛仰行年四十九,万里南驰复西走。

斑斑颔下点吴霜,犹可芟夷诳宾友。

屈指如今又十年,两年惫卧秋风前。

人生血气能几许,不待览镜知皤然。

长安后辈轻前辈,百方染药千金卖。

烦撋包裹夜不眠,无奈露头出光怪。

病翁高卧门长扃,垂雪毵毵骨更清。

儿童不作居士唤,唤作堂中老寿星。

(0)

晚登木渎小楼

万象当楼黼绣张,阑干一士立苍茫。

云堆不动山深碧,星出无多月淡黄。

宿鸟尽时犹数点,归鸿惊处更斜行。

松陵政有鲈鱼上,安得长竿坐钓航。

(0)

密室惫坐

如许头颅莫振矜,但寻曲几与枯藤。

馀生不直一弹指,此病宁论三折肱。

何处丹房痴候火,谁家筹室强传灯。

本来识字耕夫耳,今乃仍添百不能。

(0)

幽栖

幽栖先自懒衣裳,秋暑薰肌汗似浆。

对客绪言多勉强,谋家生事总荒唐。

蚤眠不待星当户,晚饭常占日半墙。

莫道閒中无外慕,朝朝屈指望新凉。

(0)

社山放船

社下钟声送客船,凌波挝鼓转沧湾。

横烟袅处鸡豚社,落日浓边橘柚山。

八表茫茫孤鸟去,万生扰扰一舟閒。

湖心行路平如镜,陆地风波却险艰。

(0)
诗词分类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诗人
查文徽 毛泽东 鲁迅 杜秋娘 周恩来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