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
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
这首《咏镜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镜子的独特魅力和它与人的亲密关系。诗人朱超通过“折药须自插,不用暂临池”开篇,以一种新颖的比喻手法,将镜子比作可以自我插入的药物,暗示镜子如同良药,能映照出人心的真实面貌,无需借助外在的池水或其他媒介来显现自己的形象。这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镜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接着,“当由可怜面,偏与镜相宜”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镜子与人的紧密联系,它能够恰到好处地映照出人的面容,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清晰呈现。这不仅体现了镜子的实用性,更蕴含了人与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镜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钗钏的响动、鬓发的梳理、衣袖的移动,这些日常动作都与镜子产生了互动,反映了镜子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品,而是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后,“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表达了镜子虽能映照外在,却无法洞察人心深处的情感和秘密。这句话既是对镜子功能的限制性描述,也暗含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镜子虽然能反映出人的外貌,但内心的痛苦、喜悦、疑惑等情感,却只能由自己去感受,镜子无从知晓。
整体而言,《咏镜诗》通过对镜子的描绘,不仅赞美了镜子的实用价值和美学意义,更深入探讨了人与物、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类自我认知的复杂性。
燕疆不过古北关,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从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