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烽烟(fēng yān)的意思:指战争时期烽火四起、战事频繁的景象。
汉家(hàn jiā)的意思:指中国人的家庭、国家或民族。
胡虏(hú lǔ)的意思:指外族侵略者或敌人。
降城(jiàng chéng)的意思:指攻克敌方的城池,使其投降或被占领。
陇头(lǒng tóu)的意思:陇头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于领先地位或是最重要的位置。
秋月(qiū yuè)的意思:指秋天的月亮,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
入望(rù wàng)的意思:指人物或景物进入视线,也可指事物展现出来。
塞外(sài wài)的意思:指边疆地区或边远地方。
受降(shòu xiáng)的意思:接受敌方投降或认输。
头秋(tóu qiū)的意思:头秋是一个描述秋季开始的成语,意为初秋、秋季初。
屯戍(tún shù)的意思:屯:驻扎;戍:守卫。指驻守在边疆的军队。
受降城(shòu xiáng chéng)的意思:指接受敌方投降的城市或地点。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汉朝筑建受降城的场景,以及边塞烽烟平息后的景象。开篇“汉家初筑受降城”,点明了历史背景和事件的起始,暗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转换。接着“塞外烽烟入望平”,形象地展现了烽火渐息,战事平定的景象,同时也预示着边疆的安宁。
“胡虏已归屯戍减”一句,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结束,军队撤回,屯兵减少的情景,体现了战争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最后,“陇头秋月向人明”以秋夜明亮的月光为喻,象征着和平的到来,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酬思黯相公见过弊居戏赠
轩盖光照地,行人为裴回。
呼传君子出,乃是故人来。
访我入穷巷,引君登小台。
台前多竹树,池上无尘埃。
贫家何所有,新酒三两杯。
停杯款曲语,上马复迟回。
留守不外宿,日斜宫漏催。
但留金刀赠,未接玉山颓。
家酝不敢惜,待君来即开。
村妓不辞出,恐君冁然咍。
新沐浴
形适外无恙,心恬内无忧。
夜来新沐浴,肌发舒且柔。
宽裁夹乌帽,厚絮长白裘。
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
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
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
是月岁阴暮,惨冽天地愁。
白日冷无光,黄河冻不流。
何处征戍行,何人羁旅游。
穷途绝粮客,寒狱无灯囚。
劳生彼何苦,遂性我何优。
抚心但自愧,孰知其所由。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四
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蹉跎五十馀,生世苦不谐。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
荅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
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
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
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
坐愁红尘里,夕鼓鼕鼕声。
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
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
村中留李三固言宿
平生早游宦,不道无亲故。
如我与君心,相知应有数。
春明门前别,金氏陂中遇。
村酒两三杯,相留寒日暮。
勿嫌村酒薄,聊酌论心素。
请君少踟蹰,系马门前树。
明年身若健,便拟江湖去。
他日纵相思,知君无觅处。
后会既茫茫,今宵君且住。
对镜吟
白头老人照镜时,掩镜沈吟吟旧诗。
二十年前一茎白,如今变作满头丝。
吟罢回头索杯酒,醉来屈指数亲知。
老于我者多穷贱,设使身存寒且饥。
少于我者半为土,墓树已抽三五枝。
我今幸得见头白,禄俸不薄官不卑。
眼前有酒心无苦,只合欢娱不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