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闻未必实,我心安可存。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悲欢(bēi huān)的意思:指人生中的悲伤和喜悦,包括悲痛和欢乐两种情感。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得失(dé shī)的意思:指获得和失去,得到和失去的对比。
人事(rén shì)的意思:指人的事情或人的事务。
所闻(suǒ wén)的意思:
所听到的;所知道的。《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
天道(tiān dào)的意思:指自然界的规律和道理,也指上天的旨意。
未必(wèi bì)的意思:不一定,可能不
我自(wǒ zì)的意思:指自己主动做某事,不依赖他人或外界条件。
一至(yī zhì)的意思: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异
有同(yǒu tóng)的意思:有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自处(zì chǔ)的意思:指一个人能够自我调整,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依赖他人,也不被外界影响。
-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名为《所闻》。诗中探讨了对所听闻之事的怀疑与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首句“所闻未必虚,我心不可存。”提出疑问,所听到的事情未必是虚假的,但个人内心的感受却难以确信。接着,“所闻未必实,我心安可存。”进一步强调,即使所闻之事真实,内心的反应也难以把握和确定。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现实与内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天道无一至,人事有同还。”指出自然界的规律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达到(“无一至”),而人类的行为和经历却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人事有同还”)。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宇宙真理与人类经验之间微妙联系的感悟。
“我自处其平,得失无悲欢。”最后两句表明诗人选择在平静中生活,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不再感到悲伤或欢喜。这种超然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淡然看待,以及寻求内心宁静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外界与内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它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达到一种超越物质得失的精神境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因杨君谦见和复和一首
狭径穿山腹,盘盘雄历此。
吴王三千剑,意以是为砥。
铁髓积广面,岁久色尚紫。
石槩奇窾窍,此以平为美。
坐阅今古人,当不知千几。
集坐毕一时,僔僔嫌如市。
况乃实不及,千名何以始。
准彼释氏诞,万亿未为耻。
俗惊少摄多,走观信而喜。
我登纪夜吟,其面月如水。
杨子时莫偕,清篇触倡起。
历历到以意,不游与游比。
语语尽括石,石举在诗矣。
使石尚化玉,倏忽鬼入耳。
玩之灵光生,戛之雅音倚。
气复蒸春云,诗又在石里。
瑟缩愧我辞,荆棘碍步履。
自笑邯郸人,胡为强追拟。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