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领其要,可使道艺高。
彼哉沟浍鱼,岂足连九鳌。
百家(bǎi jiā)的意思:指各家的学问、见解或观点。
别识(bié shí)的意思:指对事物的本质、内在特点没有深刻的认识。
大成(dà chéng)的意思:指事物达到最高境界,达到完美的状态。
沟浍(gōu huì)的意思:指沟渠和水流,比喻事物的通道或交流方式。
毫毛(háo máo)的意思:形容极小、微不足道的数量或程度。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九有(jiǔ yǒu)的意思:指人具备九种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良农(liáng nóng)的意思:指勤劳善良的农民,也用来比喻勤劳善良、勤勉务实的人。
弃置(qì zhì)的意思:抛弃、放下、不再使用或关心某物或某人。
穷探(qióng tàn)的意思:指在贫穷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努力探索,不断追求进步。
圣学(shèng xué)的意思:圣人的学问或学术,指高尚的学问或学术。
黍稷(shǔ jì)的意思:黍稷是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也代表着农业丰收和国家富饶的象征。
伊皋(yī gāo)的意思:指人的名字,也可用来形容人的家庭境况贫困。
载籍(zǎi jí)的意思:指记录人名、事迹等的书籍或档案。
致用(zhì yòng)的意思:发挥最大的作用;充分运用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的《杂诗四首赠林嘉猷》之四。方孝孺以文章见长,此诗反映了他对学问的深刻见解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诗中首先提到“载籍弥九有,群言剧毫毛”,意思是书籍浩如烟海,各种言论纷繁复杂,比喻知识的丰富与复杂。接着,“弃置患术疏,穷探畏心劳”表达了在如此多的知识面前,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深入探究的艰难。
“何由领其要,可使道艺高”则提出了如何掌握知识的关键问题,强调了学习的精髓在于理解核心,而非仅仅积累知识。接下来,“圣学乱百家,黍稷杂莠蒿”运用比喻,将圣贤的学问比作庄稼中的谷物与杂草,暗示了在众多学说中辨识真伪的不易。
“良农善别识,培溉复芸薅”通过农夫种植庄稼的例子,说明了正确的方法和辛勤的努力对于知识的获取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最后,“取大成吾身,致用同伊皋”表达了通过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最终能够成就自我,达到与古代圣贤同等的高度。
“彼哉沟浍鱼,岂足连九鳌”以沟渠中的小鱼自喻,与九天之上的大鱼相对比,强调了个人的局限性和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整首诗体现了方孝孺对学问的深思熟虑和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彭泽归来老岁华,东篱尽可了生涯。
谁知秋意凋零后,最耐风霜有此花。
守钱虏,抱官囚。铜山富埒国,金印班彻侯。
宛其死矣人入室,不义而富嘻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