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边几(biān jǐ)的意思:指边上的几个人或物。
不妨(bù fáng)的意思:表示可以毫不拘束地做某事,没有什么妨碍或顾虑。
孤松(gū sōng)的意思:形容孤独、独立、不受拘束。
好饮(hǎo yǐn)的意思:指美味可口的饮品或酒水。
河边(hé biān)的意思:指河流两岸或河边的事物。
倦鸟(juàn niǎo)的意思:形容疲倦的鸟儿,比喻人疲劳不堪。
款段(kuǎn duàn)的意思:指文章或言辞的内容、章节或段落的划分。
来往(lái wǎng)的意思:互相往来、交流
穷愁(qióng chóu)的意思:形容极度贫穷和忧愁。
霜雪(shuāng xuě)的意思:形容严寒冰冻的景象或寒冷的气候。
无事(wú shì)的意思:没有事情发生,平静无事
自要(zì yào)的意思:自己要求的简单事情。
- 注释
- 二年:两年。
三蹑:多次经过。
过淮舟:乘船过淮河。
款段:缓缓行走。
马少游:马少游,人名。
无事:闲暇时。
不妨:不妨碍。
长好饮:常饮酒。
著书:写书。
见穷愁:抒发困苦与忧愁。
孤松:孤独的松树。
早偃:早早地倒下。
非病:并非病态。
倦鸟:疲倦的鸟儿。
岂是休:并非就此罢休。
更欲:更想。
河边:河边。
几来往:频繁往来。
祇今:如今。
霜雪已蒙头:白发如霜雪般覆盖头。
- 翻译
- 我曾两次乘船过淮河,款款而行又遇见了马少游。
闲暇时不妨常饮酒,写书只为抒发困苦与忧愁。
孤独的松树早早地倒下并非病态,疲倦的鸟儿归巢并非就此罢休。
我更想在河边频繁往来,如今白发苍苍,霜雪已覆满头。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旅途中偶遇故人、感慨时光变化和个人情怀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哀愁和哲理。
“二年三蹑过淮舟”,这里的“三年”可能是泛指一段时间,淮河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之一,诗人在此提到自己多次乘船渡过淮河,表达了行旅生活的频繁和自己的漂泊不定。接下来的“款段还逢马少游”则显示出诗人与友人的偶遇,这里的“款段”可能指的是友好地问候,而“马少游”是诗人朋友的名字,表明了他们之间的情谊。
“无事不妨长好饮”,这句话流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在无忧无虑的时候,也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如同品酒一般。紧接着的“著书自要见穷愁”则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另一面,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深沉感慨和个人的忧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这里的“孤松”和“倦鸟”都是诗人自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松树虽然看似疲惫,但并不意味着它有病;鸟儿虽然归巢,也不一定表示它们在休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坚持。
最后,“更欲河边几来往,祇今霜雪已蒙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河边的往来代表着生命中的交汇与离别,而“霜雪”则象征着岁月的积累和个人生活的磨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行旅中的偶遇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友情、酒、书以及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悟。诗中既有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有对世事的忧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体现了苏轼特有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买陂塘.自题《双溪词》
黯冥濛、满楼风雨。问谁来吊今古。
故家燕子知何在,又值落花春暮。心漫苦。
正如梦如烟,缭乱衷情絮。填词觅句。
借几个金铃,数声玉笛,哀断江头路。
天涯远,孰是骚坛盟主。萧刘应算同侣。
当年香粉依然好,吟到白头宫女。閒坐处。
定怨绿啼红,会说玄宗去。人间莫住。
便一卷泠泠,还须自爱,野鹤孤云趣。
明月生南浦.周仰旦之相、刘少樵扬芬两明经,黄东铭序镛、赖稚恭淑鲁两茂才,同酌于题红室。仰旦即席诗云:十年前到繁华地,今日重来续旧游。风雅香江谁第一,元龙新筑绣诗楼。徵歌选艳百花娇。中有雏鬟字小乔。纵是周郎能顾曲,竟无言语那魂销。燕语莺喉辨不明。回灯添酒夜三更。尊前忽说旧乡话,怎样相逢亦动情。别后寄答二阕,兼怀诸子韩江·其二
况有荣娘连雪映。错落银桥,桂住蟾宫冷。
醉倒玉山谁酩酊。险些来把三生证。
泪上青衫重自省。今日飘离,高会何时更。
家在蓝关梅惯咏。分香题到天涯影。
《明月生南浦.周仰旦之相、刘少樵扬芬两明经,黄东铭序镛、赖稚恭淑鲁两茂才,同酌于题红室。仰旦即席诗云:十年前到繁华地,今日重来续旧游。风雅香江谁第一,元龙新筑绣诗楼。徵歌选艳百花娇。中有雏鬟字小乔。纵是周郎能顾曲,竟无言语那魂销。燕语莺喉辨不明。回灯添酒夜三更。尊前忽说旧乡话,怎样相逢亦动情。别后寄答二阕,兼怀诸子韩江·其二》【清·陈步墀】况有荣娘连雪映。错落银桥,桂住蟾宫冷。醉倒玉山谁酩酊。险些来把三生证。泪上青衫重自省。今日飘离,高会何时更。家在蓝关梅惯咏。分香题到天涯影。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39367c6fa769c59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