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北风(běi fēng)的意思:指寒冷的北风,比喻严寒的天气或环境。
草莱(cǎo lái)的意思:指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不得体的行为。
翠华(cuì huá)的意思:指美丽的花朵或翠绿的草木。
胡尘(hú chén)的意思:形容人行为放荡不羁、无拘无束,不拘小节的样子。
回首(huí shǒu)的意思:回顾、回忆过去的事情。
倔强(jué jiàng)的意思:形容人固执、不易屈服的性格。
可是(kě shì)的意思:表示转折、对比关系,用于引出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事实、情况或观点。
龙衮(lóng gǔn)的意思:指帝王的衣着,也泛指君主的尊号。
庙堂(miào táng)的意思:指朝廷、官场,也可以指官僚体制、政治权力的地方。
徘徊(pái huái)的意思:指人在某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无法下定决心。
平沙(píng shā)的意思:平坦的沙地,指事物平静无波澜,没有风浪。
蛙声(wā shēng)的意思:指平凡而不起眼的声音或言语。
无遗(wú yí)的意思:没有遗漏,没有遗忘
遗策(yí cè)的意思:遗策指的是留下的计策或遗言。也可以用来形容离世之前留下的重要遗言或遗嘱。
忧时(yōu shí)的意思:在困难或危险的时候感到忧虑或担心。
- 注释
- 雁:大雁。
哀:哀伤。
北风:寒冷的风。
恨:遗憾。
淮山:淮河山脉。
胡尘:敌人的战火。
汴水:汴河。
故苑:旧时皇家园林。
紫色:形容蛙声深沉。
倔强:坚韧不屈。
翠华:皇帝的仪仗。
龙衮:龙袍。
庙堂:朝廷。
遗策:遗漏的策略。
草莱:野草,比喻民间。
- 翻译
- 傍晚时分,大雁在平坦的沙地上振翅,晚角声凄厉,唤起北风中的哀愁。
淮河两岸已笼罩在战乱尘埃中,胡人入侵的痕迹消失,但汴水依然流经旧时皇家园林。
蛙鸣声带着一抹紫色,显得坚韧不屈,龙袍上的翠绿图案象征着皇帝的犹豫不决。
朝廷今日似乎并无遗漏的良策,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忧虑时局的人们如同野草般孤独无助?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萧瑟与孤寂,充满了对国家分裂和战乱的哀伤。诗人通过雁的哀叫、北风的凛冽、淮山与汴水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国事的忧虑和无奈。
“雁起平沙晚角哀”一句,以孤雁的哀鸣作为开篇,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雁在古代常与边塞、离别等意象相联系,这里通过它的叫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北风回首恨难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北风往往象征着寒冷和凛冽,它的回转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迷茫的忧虑。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两句,通过地理环境的变迁,表达了时光流转与历史变革。淮山一带本为华夏疆土,现如今却成了隔绝异族(胡)的屏障,而汴水则仍旧穿行于古老的苑地之间,这些自然景观的变化映射出诗人对于国土分裂的哀叹。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中,蛙声和龙衮都带有一种坚韧不拔、坚守本位的情感。这里可能是诗人对于某些理念或信仰的坚持,但这种坚持又带有了一种无奈和徘徊,因为它无法改变现实的颓势。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他感到在当前的庙堂(朝廷)中已经没有有效的对策,只能在草莱间孤独地沉浸于对时局的忧思之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的无力感和悲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