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也苦,几时泥到襄阳府。
苦也苦,几时泥到成都府。
这首元代无名氏所作的《荆州鬼语》,以“苦也苦”开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氛围。诗人通过反复咏叹“几时泥到襄阳府”和“几时泥到成都府”,表达了对命运不公、人生艰辛的深刻感慨。
“苦也苦,几时泥到襄阳府。”这句话中,“襄阳府”与“成都府”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象征着人生的两个极端或两种不同境遇。诗人在这里使用“泥”字,形象地描绘出人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前行的状态,仿佛在泥泞中跋涉,每一步都异常艰难。通过“几时”一词,诗人将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等待的漫长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命运的捉弄。
“苦也苦,几时泥到成都府。”成都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繁荣、富庶的象征,与“襄阳府”的艰苦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这里再次强调“苦”,不仅指物质上的贫困,更深层地触及心灵的痛苦与挣扎。这种反复咏叹,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普遍人性中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荆州鬼语》通过简短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苦难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性坚韧的赞美。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哲学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命运与自由的深层次反思。
苍山自为门,呀豁异镌镵。
路通石壁尽,潦起田穟陷。
傍岭有结庐,潜潭净于鉴。
闻之固欲往,久雨湿泥泥。
莫陪太守车,然诺岂诳赚。
遥遥桥上去,望望马犹站。
畏滑不肯行,非关惜鞯䪌。
名画不复生,古魂埋地底。
技能无所发,骋巧崭岩里。
纤纤扫苍林,坡岸分迤逦。
近可笔发窥,远若风霾起。
遂令众画师,一点不可毁。
我今会石家,饮酒酒复美。
虽不见绿珠,见此差可喜。
愁逢暴谑人,渍墨书不已。
疏氏昔二傅,张氏今两卿。
相去千馀载,能与同令名。
亦尝更侍从,况有冰玉清。
世怀山东业,力制河北兵。
云烟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白首无所为,脱身吴楚城。
七十还印绶,不以名教轻。
葺堂读旧书,时出郊郭行。
水边观游鱼,树底爱啼莺。
适逢野老语,复问农人耕。
纷纷世上士,车马无此情。
子真实吾祖,耿介仕炎汉。
权臣始擅朝,忠良被涂炭。
辇下莫敢言,上书陈治乱。
是时卿大夫,曾不负愧汗。
其文信雄深,烂然今可玩。
危言识祸机,灭迹思汗漫。
一朝弃妻子,龙性宁羁绊。
九江传神仙,会稽隐廛闬。
旧市越溪阴,家山镜湖畔。
唯馀千载名,抚卷一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