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宜风与秋宜月,斯室受之何繫情。
- 鉴赏
这首诗《受宜居》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其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独特见解。
首句“春宜风与秋宜月”,描绘了四季更迭中自然景象的美妙,春风轻拂,万物复苏;秋月高悬,银辉洒落,诗人以此赞颂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这里不仅赞美了自然风光,也暗含着对人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体验和追求的哲思。
次句“斯室受之何繫情”,则转而探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体验。斯室,即此室,指的是一处居所或内心的空间。诗人提出的问题“何繫情”,意在探讨情感与环境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身处同一环境之下,不同人的情感反应为何会大相径庭,这背后是否蕴含着个人经历、性格乃至内在世界的差异。
第三句“虚受人言宜我事”,强调了接受他人意见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这些意见应当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适应自己的实际情况。这里的“虚受”并非盲目接受,而是指在听取他人建议时保持开放心态,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理选择。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兼听则明”的智慧,以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保持自我独立性与价值判断能力。
最后一句“羲经早已训分明”,引用了古代经典《易经》(羲为伏羲,传说中的易经始祖)中的教导,强调了古人智慧对于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句话意味着,尽管时代变迁,但先贤留下的智慧和道德准则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决策时,应遵循传统智慧,做出符合道德伦理的选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情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晓渡瓜洲
夜泊金山下,晓渡瓜洲口。
枕边闻橹声,蒲牢尚遥吼。
起望大江中,雾气亘八九。
日出远溆明,水城见如斗。
溯流舟忘迟,近港觉行久。
渐看帆樯聚,舟人互呼友。
风色招大旗,霜痕入江柳。
回望金焦山,青青辨还否。
行人喜踰险,鱼市趁沽酒。
扬州咫尺间,舣舟亭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