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寻鹤路,几里入桃花。
晚树阴摇藓,春潭影弄砂。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的意境。开篇“阮肇迷仙处,禅门接紫霞”两句,通过对仙境和佛教禅修场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凡脱俗世界的向往。这里的“阮肇”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也是道教修炼之地,而“紫霞”则象征着高洁、神秘的境界。
接着,“不知寻鹤路,几里入桃花”两句,则通过对无人知晓的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寻鹤路”暗指隐逸之路,而“几里入桃花”则是对进入桃源般仙境的生动描述。
在后两句,“晚树阴摇藓,春潭影弄砂”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这里的“晚树阴摇藓”描绘了树下阴凉的氛围,而“春潭影弄砂”则是对静谧水边景象的细腻刻画。
最后,“何当见招我,乞与片生涯”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导师或知音的渴望,以及希望能够得到指引,摆脱尘世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自在超脱。这里的“何当见招我”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救赎者或知己的期盼,而“乞与片生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获得一丝灵光启迪、摆脱世间羁绊的迫切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精神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诗意境界。
燕山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河西冰胶午不开,山头冻雀眼流血。
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几处炊烟绝。
云黯风饕日色黄,槎丫老树重阴结。
朱门贵客孤白裘,拥炉酌酒罗珍羞。
谁怜路有冻死骨,旬日委弃无人收。
况闻淮南罹水患,十家八九趋他县。
穷途无食给饔飧,那有兼衣御霜霰。
昔年杜老忧民艰,愿得广厦千万间。
而今寒士流离转沟渎,虽有万间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