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明自生夜,非月非曙光。
连林受风籁,迥若天琴张。
我魂招未归,钟声一何凉。
此诗《十一夜月》由陈曾寿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月夜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句“夹湖枕一阁,梦寐荷花香”开篇即勾勒出一幅湖畔小阁、荷花飘香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梦幻与宁静的世界之中。荷花的香气与湖面的微风交织,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接着,“水明自生夜,非月非曙光”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神秘。水面上的光芒在夜色中自生,既非月光也非晨曦的微光,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连林受风籁,迥若天琴张”描绘了风吹过树林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天上的琴弦被轻轻拨动,声音悠扬而深远,充满了自然的韵律美。
“澄宇忽萧瑟,古悲起傍徨”则转而描写天空的变幻,从宁静到略带萧瑟,仿佛历史的悲凉与哀愁在此刻凝聚,引发人们对过往的思考和感慨。
最后,“我魂招未归,钟声一何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回归的情感。钟声的响起,不仅增添了环境的肃穆感,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寂寞与对心灵归宿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静谧的月夜中,诗人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