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廷尉孙公山甫闻予阅兵以六绝句见遗此皆公节制之师予乐观厥成耳辄勉奉酬以伸感谢·其三》全文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须(bù xū)的意思:不必,不需要
雕弧(diāo hú)的意思:指雕刻弧线,比喻文辞华丽而不失简练。
贯耳(guàn ěr)的意思:指声音传得非常远,非常响亮。
三千(sān qiān)的意思:形容非常多,数量巨大。
竦立(sǒng lì)的意思:指挺立、高耸的样子,形容物体或人立得很直、很高。
于菟(yú tú)的意思:指某人或某事物在特定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不得体或不恰当。
辕门(yuán mén)的意思:指家庭或团体的门户,也指官府的大门。
组练(zǔ liàn)的意思:指集体训练或合作练习。
不须鞭(bù xū biān)的意思:指人的品质高尚,自律自强,不需要别人用鞭子逼迫或威胁。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孙公山甫将军指挥军队阅兵的场景,展现了他对军队的严格训练和高度控制力。诗人王世贞通过“三千组练控雕弧”这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士兵们整齐划一、纪律严明的状态,仿佛三千条丝带在弓箭上轻轻舞动,既壮观又有序。接着,“竦立辕门听若无”一句,表现了士兵们在将军面前的肃穆与专注,即使是最细微的声音也仿佛不存在,体现了他们对将军命令的绝对服从。
“阅罢不须鞭贯耳,此军原属斗于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孙公山甫将军的军事才能和军队的战斗力。在阅兵结束后,无需再用鞭子来激励士兵,因为这支军队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战斗意志和能力,如同猛虎一般勇猛无畏。整首诗通过对阅兵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军事训练的严谨与高效,以及将领卓越的领导艺术。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