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挟担赞》全文
-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六祖惠能挑着担子行走在山间的情景,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柴已落在谁家”,开篇便以柴火比喻人生中的烦恼和执着,柴火被放下,象征着放下心中的负担与执念。这句诗暗示了人生的追求与放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忙碌与放下之间找到平衡。
“此行不空来去”,接着描述了六祖惠能行走的过程,无论去还是回,都不空手而过。这里的“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指心灵的空灵与自在。这句话强调了修行或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有其价值,即使没有达到最终目标,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也是宝贵的。
“手中担子相随”,进一步描绘了六祖惠能挑着担子的形象,担子象征着责任、负担或是内心的执着。这句话表明,即使在前行的过程中,这些看似沉重的负担始终伴随着我们,但关键在于如何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被其压垮。
“心知应无所在”,最后点明了内心的真正归宿。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并非外在事物所能给予,而是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清净。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超越形式的境界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修行与内心世界的关联,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体现了禅宗思想中“放下即是得”的核心理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絅庵先生悬弧中夏而延客以初冬致贺诚后时矣而馀觞犹可掇也辄成四韵庸助笑言
寒日西风净帽纱,清尊绿酒对黄花。
閒思往事三春梦,老觉流年两鬓华。
元节未妨寒食拜,寿觞应共海筹加。
小车莫厌频来驻,前辈如公更几家。
仙鹤褚道人尝欲得一诗久未能答近和元吉寿篇见者谓似游仙体因书以贻之然终不近也
曾立萧台缥缈天,尘心一堕八千年。
却从海上三山驾,来集城南五色泉。
辽鹤再闻中夜语,葛龙深抱午时涎。
绿章赤字无人检,犹在虚皇玉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