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回波乐·其九》
《回波乐·其九》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去来,隐去游朝市不离烦恼原,无希真妙理

对境贪痴,何假求高士

是非不二见,法界昆季。隐去来,大乐无基止。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离(bù lí)的意思:不分离、不离开

不二(bù èr)的意思:独一无二,没有第二个

朝市(cháo shì)的意思:指早晨的市场,也泛指热闹的市集。

大乐(dà lè)的意思:极度欢乐、非常快乐

对境(duì jìng)的意思: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或境况。

二见(èr jiàn)的意思:指两次见面,第二次见面时对对方的印象更深刻。也可用于比喻再次见面时情感更加深厚。

法界(fǎ jiè)的意思:法界指的是佛教中的世界,也可引申为事物的范围或界限。

烦恼(fán nǎo)的意思:指心情烦闷,苦恼困扰。

非不(fēi bù)的意思:非不意味着不一定,表示并非完全否定或排除的意思。

高士(gāo shì)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高深学问的人。

假求(jiǎ qiú)的意思:假借别人的名义或权力来寻求自己的利益。

昆季(kūn jì)的意思:昆季指兄弟中年纪相差不大的弟弟。

妙理(miào lǐ)的意思:指非常巧妙的道理或观点。

去来(qù lái)的意思:指人来去的动作或事物的往来。

是非(shì fēi)的意思:指对是与非的辨别,也可指是非曲直、对错。

贪痴(tān chī)的意思:形容人贪婪而迷恋某种事物,无法自拔。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回波乐》系列之九,以“隐去”为主题,探讨了遁世与内心的修行之道。

“隐去来,隐去游朝市。” 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似乎在说,隐居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繁华中寻得一片宁静。“不离烦恼原,无希真妙理。” 表达了真正的隐逸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即使身处烦恼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追求虚幻的真理。

“对境息贪痴,何假求高士?”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修为,认为面对世间的一切,应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消除贪婪与痴迷,无需仰慕或依赖所谓的高人。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来自于自我内心的觉醒和净化。

“是非不二见,法界同昆季。” 这里强调了超越对立的观念,无论对错,都应以平等心看待,如同兄弟般和谐共处。在法界(佛教中的概念,指一切存在和现象的总和)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隐去来,大乐无基止。” 最后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隐居并非最终目的,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快乐是永恒的,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隐喻和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和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别负山居士

田园相与老,此别意如何。

更病可无酒,犹寒已自和。

高名胡未广,诗兴尚能多。

沙草东山路,犹须一再过。

(0)

山口

湖阔疑无地,河回忽见山。

登临聊自试,衰疾致身闲。

四壁宁虞盗,多方莫驻颜。

无风回远笛,有月待人还。

(0)

赠秦觏兼简苏迨二首·其二

文章从古不同时,诗语惊人笔益奇。

过与阿平应绝倒,世间能有几人知。

(0)

赠吴氏兄弟三首·其二

才随年尽不重奇,每愧诸郎索近诗。

旋作七言供一笑,自痴那得使人痴。

(0)

赠吴氏兄弟三首·其三

得失媸妍只自知,略容千载有心期。

恨君不识金华伯,何处如今更有诗。

(0)

次韵性都正北山逐凉

海风吹雨过梅黄,丛竹留阴借晚凉。

更欲从君谈妙理,凫鹥能短鹤能长。

(0)
诗词分类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诗人
鲍照 杨载 薛时雨 姚勉 赵嘏 袁宗道 段成己 朱元璋 周邦彦 魏初 李舜臣 王安中 曹贞吉 郑文焯 张先 高翥 苏舜钦 谢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