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遥相倚,风铃夜自敲。
霞端千佛现,冢畔一僧巢。
百鬼(bǎi guǐ)的意思:指许多恶劣的人或事物。
碑阴(bēi yīn)的意思:碑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比喻在权力之下或者有权势者的庇护之下。
布谷(bù gǔ)的意思:形容人说话声音高亢激昂,如同布谷鸟鸣叫。
才尽(cái jìn)的意思:才华用尽,没有能力或能量再继续下去。
藏锋(cáng fēng)的意思:隐藏锋芒,暗中准备,待机而动。
芳郊(fāng jiāo)的意思:指美丽的郊野,形容风景优美、景色宜人。
风铃(fēng líng)的意思:风铃是一种装饰物,用来表示某人或某物具有美丽动人的特质。
石棱(shí léng)的意思:形容物体的棱角分明,坚硬而锋利。
四天(sì tiān)的意思:指时间很短暂,只有四天。
西竺(xī zhú)的意思:指印度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人。
愿力(yuàn lì)的意思:指人的意愿和力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千佛塔的壮丽景象与神秘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塔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生动画面。
首联“四天扶愿力,百鬼役芳郊”,开篇即以宏大的气势,描述了千佛塔在四面八方力量的支持下,百鬼为之服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千佛塔置于一个超自然的背景之下,赋予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
颔联“宝剑遥相倚,风铃夜自敲”,进一步描绘了千佛塔的静谧与庄严。宝剑的“遥相倚”暗示着守护与忠诚,而风铃的“夜自敲”则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颈联“霞端千佛现,冢畔一僧巢”,将视线从塔身转向天空与地平线,千佛在霞光中显现,一僧在墓旁栖息,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生死轮回的理解。
尾联“舒指从西竺,藏锋似大茅”,通过“舒指”和“藏锋”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与内心的平静。同时,“西竺”作为佛教发源地的象征,强化了诗作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的“石棱栖布谷,幡影舞潜蛟”,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物与千佛塔的和谐共存,布谷鸟栖息于石棱之上,幡影随风起舞,仿佛与水中的蛟龙共舞,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碑阴欲有纪,才尽为三肴”,点出了千佛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碑文虽未完全记载,但仅凭“三肴”这一细节,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千佛塔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庄严,同时也融入了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神秘与和谐的世界之中。
龙虎仙山在何处,玄馆琳宫锁烟雾。
人间昨夜风雨过,瑶草琼芝长无数。
金门羽客方方壶,早年曾在山中居。
身如野鹤无定着,心与浮云同卷舒。
平生喜作南宫画,醉墨淋漓恣挥洒。
峰峦远近分淡浓,笔意神奇多变化。
斯图自信超凡流,眼前景致清而幽。
树昏似觉云初起,石润应疑雨乍收。
神乐道人能鉴识,得此宝之犹重璧。
方壶仙去已多年,龙虎风光宛犹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