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春晓(chūn xiǎo)的意思:春天的早晨
峰顶(fēng dǐng)的意思:指山峰的顶部,也用来比喻事物的最高点或最高水平。
开春(kāi chūn)的意思:指春天开始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螺髻(luó jì)的意思:形容女子盘发成螺旋状。
上峰(shàng fēng)的意思:指达到事物的最高点或最佳状态。
夕阳(xī yáng)的意思:夕阳是指太阳在西方下山的时候的景象,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或事物的衰落阶段。
云上(yún shàng)的意思:形容事物或人物处于高处,超越常人,非常出众。
妆点(zhuāng diǎn)的意思:
(1).梳妆打扮。《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冯淑妃》:“城陷十餘步,将士乘势欲入。帝敕且止,召 淑妃 共观之。 淑妃 粧点,不获时至。 周 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元 乔吉 《清江引·笑靥儿》曲:“一团可人衠是娇。粧点如花貌。”《金瓶梅词话》第四回:“﹝妇人﹞先到楼上,从新粧点,换了一身艷色新衣。”
(2).妆饰点缀。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闺怨》套曲:“残红粧点青苔径,又一番春色飘零。”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年年细柳与新蒲,粧点溪山入画图。”《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初还只在 西湖 上粧点,既而西边直粧点到 灵隐 、 天竺 ,南边直粧点到 净慈 、 万松岭 ,竟将一个 西湖 团团粧点成花锦世界。”
(3).渲染敷洐。 宋 吕祖谦 《与朱侍讲元晦》:“祭文谨録呈,虽病中语言无次序,然却无一字粧点做造也。”《朱子语类》卷八三:“问: 季札 观乐,如何知得如此之审?曰:此是 左氏 粧点出来,亦自难信。”
(1).装饰,打扮。 南朝 陈后主 《三妇艳词》之二:“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五:“呼舆往迎,续报至矣。已而登楼,託以妆点始见。”
(2).谓点缀。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白羊妆点芳草》:“ 午桥庄 小儿坡 ,茂草盈里。 晋公 每使数群羊散于坡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明 高攀龙 《三时记》:“二十一日行,两岸残雪妆点,野色甚佳。”《红楼梦》第二二回:“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3).指修饰文字。 清 黄宗羲 《<山翁禅师文集>序》:“ 山翁 之诗文,亦不免於堆垛妆点。” 清 恭士 《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
(4).渲染敷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世间所传幽欢冥会之事,尽出文人妆点,悉属寓言,君乃信以为真哉!”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侍者从长沙返回云居后,向诗人辞行并请求题写偈语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友人离去的感慨。
首句“到天亭下开春晓”,描绘了清侍者到达天亭时,春日初醒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清新明快的氛围。次句“丛摺万峰螺髻青”,以“万峰螺髻”比喻群山连绵起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峦的壮丽与青翠欲滴的色彩。
接着,“瘦策缘云上峰顶”,描述了清侍者手持细长的竹杖,攀爬至峰顶的情景,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为谁妆点夕阳屏”,则表达了清侍者在峰顶欣赏夕阳美景时,心中或许有所寄托或思念的情感,暗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哲理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陆贾大夫庙
刘郎辛苦逐秦鹿,尚欲长鞭及马腹。
蛮夷大长梦不惊,海边椎髻乘黄屋。
江淮貔貅始闲暇,忍使驱令渡篁竹。
陆生手持尺二组,唤起老子同分肉。
诗书尚晓骂儒翁,岂忧桀骜难拘束。
筑坛再拜受王印,雄辨泠泠听不足。
当时未有北人辅,留寓年深染污俗。
乍闻高论耳目清,如掩笙簧奏冰玉。
境中胜处应更履,更溯馀皇到山麓。
大夫何独粤人重,汉廷公卿俱竦服。
陈平奇计须深念,张子全身甘辟谷。
此外候王希识字,带砺功存半诛戮。
惟君坐使将相欢,燕喜优游刘氏福。
年少终军学高步,空有英称命难续。
乃知智者应世间,妙似庖丁奏刀熟。
往事浮云变灭尽,越水悠悠浸山绿。
荒祠寂寞傍僧居,日暮饥鸦噪乔木。
我来三叹重迟留,为酌寒泉荐秋菊。
《题陆贾大夫庙》【宋·梁竑】刘郎辛苦逐秦鹿,尚欲长鞭及马腹。蛮夷大长梦不惊,海边椎髻乘黄屋。江淮貔貅始闲暇,忍使驱令渡篁竹。陆生手持尺二组,唤起老子同分肉。诗书尚晓骂儒翁,岂忧桀骜难拘束。筑坛再拜受王印,雄辨泠泠听不足。当时未有北人辅,留寓年深染污俗。乍闻高论耳目清,如掩笙簧奏冰玉。境中胜处应更履,更溯馀皇到山麓。大夫何独粤人重,汉廷公卿俱竦服。陈平奇计须深念,张子全身甘辟谷。此外候王希识字,带砺功存半诛戮。惟君坐使将相欢,燕喜优游刘氏福。年少终军学高步,空有英称命难续。乃知智者应世间,妙似庖丁奏刀熟。往事浮云变灭尽,越水悠悠浸山绿。荒祠寂寞傍僧居,日暮饥鸦噪乔木。我来三叹重迟留,为酌寒泉荐秋菊。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81567c6b7001f590469.html